《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你能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你能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你是這樣的人嗎:
- 買很多心靈成長的書來看,也都有認真看完,但是人生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
- 參加很多的講座、工作坊、想要跟認識自己,卻發現自己的樣子越來越模糊
- 隱性的厭世,覺得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那些含金湯匙出生的人,每天祈禱著他們會被湯匙噎死。
- 抱著罪惡感離開自己的父母,一邊承擔他們說「不孝」的情緒勒索,卻又不想回到那個讓自己痛苦的家。
如果你是上面這樣的人,或者說你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悲觀的人,那麼或許適合翻翻達達令這本書《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作者小令不是什麼厲害的心理學家、也不是諮商心理師,跟你我一樣,都只是一介草民,所以他也沒有打算談什麼有用的大道理,只是想要說一些他能做到,你也能做到的簡單的人生經驗分享。
是說小令也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啦,是個經歷過憂鬱症卻又重新爬起來的普通人。更難得的是,她願意把這一路以來的內心自我整理,一起分享給大家,儘管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我相信一定有人可以在他的體會裡,看到自己。
從情緒勒索到分離個體化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他打中了華人父母經常是以「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情緒勒索和綁架(Forward、Frazier,2004;周慕姿,2017),不論是兩岸三地都是一樣。比較不一樣的是,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城鄉差距大,會有很多離鄉背井的青年,有那種「我現在吃好住好喝好,家人窮鄉僻壤受苦」的罪惡感,這點在台灣的狀況雖然有,但或許沒有中國大陸這麼明顯。
那麼,如何逃離這個家庭帶來的傷口呢?很多的書都有提到一個類似的概念就是「離開家庭」。不論是暢銷書《家庭會傷人》或者是先前上映的電影同名自傳《玻璃城堡》都在講同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家庭帶給你的傷害是無與倫比的,要脫離這個傷害的第一步,就是先離開這個家庭、經濟獨立。
家人用這種方式留住你、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你。但無論如何,小令認為你必須堅決走出自己的路,當你把自己站穩了,才有可能回來解救他們。這個價值觀,也是小令從第一頁開始就反覆強調的——所有的孝順,要先能夠愛自己,才能夠回去愛家人,否則只是守在在他們身邊,不快樂的自己也無法帶給他們快樂。
「解開緊箍咒的第一個行動要素,你要在經濟上獨立。」(p.096)
心理學上把這樣的過程叫做「分離個體化」(陳清甄,2009;劉惠琴,2005)。離開從小到大照顧自己的人是痛苦的,他們可能會用各種酸言酸語、各種方式綁住你(可能是沒來由的疾病、或者是自暴自棄的傷害自己),說你為何如此狠心拋棄離開,但很弔詭的是,
唯有在你離開了他們,才能真正地不離開他們。
考好只是剛好:用嫉妒逼死自己
另外一個貫穿整本書,也是小令的性格一部分的是「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Festinger,1954)。由於小令小時候過過苦日子,時常活在和別人比較的恐懼當中,想賺大錢,來給父母過好日子,所以他這輩子走來總是在比較、總是在自卑、總是覺得自己還要再努力一些,再加上媽媽從來不能夠了解她的心情,她變得習慣把秘密藏在心裡。
雖然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但對她來說,這只是一種責任跟「剛好」,沒什麼值得驕傲。我們幾乎一生下來就他在跟各種不同的人比較,隔壁別人家的小孩、學校前幾名的同學、甚至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等等。小令很誠實,由於自己家道中落,總是有很多聲音在內心冒出來:為何別人輕輕鬆鬆就可以得到的東西,自己卻拼死拼活才能得到?
我覺得書中一段話講的非常好:
因為總是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缺少的,嫉妒變成抱怨,抱怨沒用轉化成自卑,自卑久了就開始失眠(p.114)。
換句話說,雖然小令一直要我們活出自己的人生,但事實上她過去也走汲汲營營的路,追求那些「別人演中所謂的成功和幸福」。
不過或許就是因為過去她一直在追求那些所謂的成功,這些日子她苦過,所以她才知道那樣的路是沒有盡頭的。話雖這樣說,如果你很貧窮,那麼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仍然是必要的。書裡面大概提到了不下三次的貧賤夫妻百事哀,不要求大富大貴,但當你生活有一定的品質之後,才能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情。
接觸自己的情緒3個方法
我最喜歡書上第三章談負能量(情緒)的部份。
1.如何面對讓你恐懼的人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小令雖然不是心理師,但其實他提到的很多方法,也仍然有心理學的味道。例如,面對小學的時候那個兇巴巴的數學老師(p.132),爸爸買了一個小黑板,請她到黑板旁邊扮演數學老師,對著下面的板凳破口大罵,她因為可以感覺到老師的憤怒並不是衝著她而來,而是學生的成績的確會影響到她的情緒,她也變得比較不害怕這個老師了。這一套過程,有點類似完形心理治療裡面的「空椅法」,透過了解和模仿在意的人所做的行為, 來打開內心的結(Joyce、Sills,2010)。
2.如何面對憂鬱的情緒
如何面對長期憂鬱的情緒呢?心理學家會建議你動筆寫點東西(李亭萱,2012;李素芬、陳凱婷,2016;蔡美娟,2012)。除了吃藥和心理治療之外(如果你是重度憂鬱症,真的強烈建議不可以放棄吃藥),另外一個研究發現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書寫。小令在經歷憂鬱的那一年(p.110)寫下自己的情緒、記錄下自己的感受、整理一直以來的失落和難過、自卑、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和那些無法跟別人說出來、不值得為旁人道的語言,光是這樣的過程,就是一種療癒的可能。(關於藥物與副作用,可以參看此文)
3.憤怒的時候
如果你是一個老是容易感到煩躁憤怒的人,那麼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留下一個空間。這裡的空間指的是心裡的空間,以及物理的空間。
- 物理空間:如果你是「高敏感」的人,無法忍受人太多的吵雜環境,你可以選擇早點出門上班,或者是晚一點離開辦公室下班,就可以不用和別人一起壅擠,降低外在環境的刺激,是「高敏感族」生存的一個重要方式(Sand、Svanholmer,2017)。
- 心理空間:如果你是一個精神上有潔癖的人,這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捍衛這個價值觀,然後尊重其他人有他們所相信的事情的權力。其實後面這個,也是心理學上面典型的增加自尊的方法,我們稱做「自我肯証」(self affirmation)(Steele,1988),試著寫出你在乎的人生觀是什麼,並且說說為什麼你那麼在乎它,只要經歷這個過程,往往可以找到那個自己所在意的人生價值。憤怒,其實是來自於期待和事實的不一致(胡展誥,2017),這個不一致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過不去」的感覺,而我們要做的除了了解「期待」和「事實」分別是什麼之外,更要練習「和自己過得去,也和別人過得去」(p.148)
選擇你能承受的那條路
最近我開始常常感到納悶,如果心理學家做的那些研究,都能夠有助於我們的生活適應和改變;如果心理師的治療,都能夠協助當事人更了解自己,那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在受苦呢?
甚至是有些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也依然痛苦。
那些總是嚷嚷著自己過得痛苦,卻又不嘗試要做點改變的人,他們到底真正要的是什麼?而那些在實驗室裡面操作出來有效的提升幸福感的事情(每天寫感恩日記、擴展人際關係、內觀打坐),或許在某些人身上應用起來的確是有效的,但為什麼對某些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呢?
不論是心理學家或者是心理師寫的那些人生建議,這麼多人一直以來看了這麼久、這麼多的書,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到底是發生什麼事?
所以我在想,會不會人本來就是犯賤的,又不想要現在的狀況,但又沒有勇氣改變?所以只好一直嚷嚷著自己有多痛苦,但又沒有想要做任何調整。 以前我就會覺得,這樣真的是很不可取啊(嘆氣~),但我現在有不一樣的看法:
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快樂只是曇花一現,一邊叫苦一邊走人生的路,過著苟且又不想要有太大改變的人生,也是一種選擇。
所以重要的並不是你走的路是不是真的能夠讓你快樂,而是像小令所說的,你是否選擇了一條自己能夠承受的路。
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很多時候就是有一好沒兩好的,重點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有接受失望的勇氣。
或許你覺得自己這輩子大概沒有辦法當一個出眾而厲害的人了,但是又不甘心當一個普通人、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生,那麼好消息來了,現在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做一個「厲害的普通人」——練習甘願、練習拒絕、練習守候自己在乎的一切,然後在平凡裡面,承擔你所選擇的痛苦,享受這個選擇的幸福。
失落戀花園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
-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 7(2),頁 117-140。
- Forward, S.、Frazier, D.(2004)。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杜玉蓉譯)。台北市:智庫。
- Joyce, P.、Sills, C.(2010)。完形諮商與心理治療技術(張莉莉譯)。台灣:心理出版社。
- Sand, I.、Svanholmer, E.(2017)。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How to Create a Happy Life(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台灣:三采文化。
- Steele, C. M. (1988)。 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 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頁 261-302。
- 李亭萱(2012)。愛情分手者接受心理位移書寫經驗與其對情傷復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 李素芬、陳凱婷 (2016)。 書寫療癒:西方表達性書寫與本土心理位移書寫[Writing to Heal: Western Expressive Writing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輔導季刊, 52(4),頁 59-69。
-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
- 胡展誥(2017)。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台灣:寶瓶文化。
- 陳清甄(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台灣。
- 達達令(2017)。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台北:時報出版。
- 劉惠琴 (2005)。 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Contents and Measurements of “Muti-individuation” Process for Adolescents in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8(4),頁 55-92。
-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心靈工坊。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6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