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離開家庭,才能找回自己

文章日期:2021-07-10觀看人數:4621人

「選一顆你最喜歡的星星!」爸爸在那個聖誕夜對我這樣說,他說我可以把那個星星留起來,當聖誕禮物。

「你又沒有辦法把星星摘給我!」我說,「沒有人可以擁有星星啦。」

「你說的沒錯。」爸爸說,沒有人可以擁有星星,但你只要當第一個宣稱那顆星星是你的人就可以了,像那個義大利佬哥倫布,他不是也是宣稱美洲是屬於伊莎貝拉女王的嗎?你也可以宣稱某顆星星是屬於你的。」

「我要那顆。」我說。

「那是顆金星,是一顆行星,這顆可憐的星星本身根本不會發光,他的光來自反射恆星的光線。」

「我就是喜歡那顆。」我說。

「管他的!這是聖誕節,你當然可以擁有一顆行星。」於是他把金星送給了我。

「那些相信有聖誕老公公的笨小孩,他們拿到的聖誕禮物只不過是一堆廉價塑膠製成的玩具。隨著時間過去,那塑膠垃圾壞了、被遺忘了,你們還是擁有自己的星星。」爸爸說。

——摘自《玻璃城堡》,p.59-60。

我反覆看了這段好多次,每次看每次哭,就算是我把它打下來的現在,眼淚還是不斷地一直掉下來。我也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星星。
你也有一個未曾實現的夢想嗎?你也希望能夠擁有一顆,一直守護自己,為自己閃耀的星星嗎?

故事大綱

故事描述Jeannette 和幾個兄弟姐妹在一個非典型的家庭長大,每天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懶得打了,大家直接看封底介紹吧,摘錄得很好又無雷)。

Jeannette與兄弟姊妹從小過著遊牧民族般的生活,總是在搬家,一下子要躲避惡徒追趕、一下子要防著聯邦探員找上門,爸爸雖然是這麼說,但其實大家心裡明白,他們是在躲債主。沃爾斯一家住過拖車屋、沙漠裡的破房子、出租公寓、山坡上的陋屋,也住過豪華的大房子(但爸爸很快就受不了了),只要一遇到麻煩,就得漏夜搬家。
她的酗酒爸爸和藝術家媽媽教導他們的生活方式異於常人,儘管這樣的日子很辛苦,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甚至到垃圾桶裡找食物、把路邊的野草拿來做成沙拉,卻總要他們擁抱自然、勇於作夢。
爸爸甚至誇口說,他很快就會挖到金礦,有了金子就能在沙漠裡蓋一座玻璃城堡,運用他的工程學及電機學長才,克服一切技術困難,讓全家人過好日子。
但是,隨著沃爾斯家的孩子長大,他們漸漸明白,這座玻璃城堡很可能永遠都只是存在於藍圖上的夢想,就如同爸爸的其他承諾,永遠不可能實現。他們只有遠離家庭,才能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找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情緒勒索:離不開,卻又放不下的傷痛

(以下有雷)

或許你會問,如果這個家生活起來這麼辛苦,為什麼他們不離開呢?如果父親老是酗酒、老是拿家裡面僅剩的一點點錢去酒吧,而讓孩子們有一餐沒一餐,為什麼母親還要給他錢呢?

Jeannette曾經質問過媽媽這個問題,但有一次媽媽到城鎮裡面去進修,家裡面輪到Jeannette管錢,她才知道不清為什麼無法拒絕。

那天,父親苦苦哀求著:「你是我最可愛的小山羊」、「你難道忍心看到爸爸在這邊受苦嗎」要她拿出五塊錢給他買酒,她雖然在心裡面有千百個不願意,但是手還是不知不覺地伸到口袋裡面,把五塊錢拿給父親。

再來是$10、$20、父親要錢漸漸變得理直氣壯:「難道我要用錢還要跟自己女兒交代?」,Jeannette憎恨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堅持,一邊又無法拒絕父親——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勒索,抓住「你害怕失去這段關係」的弱點,攻擊你的安全感和自尊,來達到她們的目的,你往往不知不覺就深陷受控的「迷霧」(FOG)當中(Forward、Frazier,2004;周慕姿,2017)。

真正的惡魔在心裡:最堅固,卻也最脆弱的肩膀

我們是自己的地獄。

在書裡面有一段,他們一家子住在沙漠的時候,Jeannette半夜睡不著覺得有魔鬼在追她,然後她很緊張跑去把父親從行軍毯的睡夢中搖醒(p.054):

「牠是不是有尖尖的精靈耳朵跟冒著火焰的邪惡眼睛?而且還惡狠狠瞪著你?」爸爸說。

「對!對!你也有看到牠嗎?」

「當然了,那個東西就是脾氣火爆的混帳惡魔。」爸爸說惡魔已經追著他跑很多年了,但那個老家伙發現Rax Walls不好惹,竟然就開始動他寶貝女兒的歪腦筋,「真是好大的膽子!去把我的獵刀拿來!」

於是兩個人一起在沙漠當中奔跑咆哮,一邊拿著獵刀大喊著:給我滾出來、你這個混帳惡魔!我們才不怕你咧!

「牠們就是愛嚇人,但是如果你敢直視牠們,牠們就會嚇得屁滾尿流, 夾著尾巴跑走。小山羊,你只要讓牠們知道,你沒在怕的!」爸爸對Jeannette說。那時候的他們還不知道,真正的惡魔並不是來自於沙漠裡的鬼魅魍魎──而是自己心裡面的那隻惡魔。

父親長期酗酒,做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每次總是畫好了夢想藍圖,但卻沒有真正實現的一天。當他覺得自己無能、懦弱、無法扛起家庭讓大家可以溫飽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父親,於是浸泡在酒精裡面,逃避面對心裡面的那隻惡魔。

看到這裡突然可以了解這一本自傳為什麼要叫做「玻璃城堡」——Rax Walls是多麼頑固地想要守護一切,卻又同時是多麼脆弱地、隨時會碎裂。

戀父情結:怕愛上父親,又恐懼背叛母親

「小山羊,有時候我覺得,好像整個家只剩下你站在我這邊了……」爸爸說。

同樣的,Jeannette心裡面也有一隻惡魔——她害怕戳破父親的妄想,會讓父親覺得自己很沒用、會讓父親失望,所以當其他人都已經不再相信玻璃城堡能蓋成、不再相信父親所研發的「探勘者」淘金機器,她還是說服自己相信父親──因為她是最後一個會站在父親這邊的人。

在戀父情結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歷程叫做「害怕背叛父親」(Freud,2015;Mitchell、Black,2011;佛洛伊德,2015),因為想要得到父親的關愛、不想讓父親失望,所以儘管有時候知道父親所做的事情是不對的、不好的,仍然不敢反抗。這個情結內心糾結的真正的點在於,一方面覺得自己和媽媽在搶父親,另外一方面又希望爸爸「比較愛自己」,又對於自己背叛媽媽感到罪惡,所以內心會有很多複雜的掙扎。

電影沒有演出這一段,但書裡面對於這個部分有詳盡的刻劃(p.292-296)。媽媽又因為偷懶、逃避到學校工作(母親是一個有教師資格的老師,卻不想工作解決家裡面的捉襟見肘),在家裡面裝病,和Jeannette起爭執:

「如果你希望我們把你當成母親來尊敬,就得表現出母親該有的樣子。」Jeannette說。

媽媽怒吼:「你竟敢說出這種話!你完蛋了你,我要去跟你爸說,你等著看她回家怎麼修理你!」

爸爸回家之後,把Jeannette抓去罵:「你以為你是誰?她是你母親耶。」

「母親?那她為什麼不當個真正的母親?⋯⋯你怎麼不當個真正的父親?」

父親氣得面紅耳赤,把手舉起準備要打她的屁股。Jeannette仗著這些日子以來都是她在照顧家裡面的人,仗著自己是父親最愛的女兒,她覺得父親應該會站在她這邊,而不是站在媽媽那邊,所以她拒絕道歉,父親命令她趴下來屁股翹高,她也照做了,不過她心裡面的聲音其實是:爸爸才不會打我呢!

可是爸爸打了。

大腿上留下了六次強烈的皮帶痕跡,打碎了Jeannette的心,也打開她新的人生。

Jeannette看到媽媽站在門外,媽媽聽著她和爸爸的對話,Jeannette眼角的餘光看到媽媽眼神有一種勝利的表情,她緊咬著嘴唇,不敢哭出來。衝出家門、跑到森林裡,然後在山坡上開始大哭、大吐。從這一刻開始她做出了一個決定——要離開這個地方。

Jeannette心目中有關爸爸的形象已經死了,或是說,那個她心裡面「幻想的父親」已經崩塌隕落了,不過,每一次的幻滅通常會帶來另外一種新生的可能,所以Jeannette跑到森林裡面(童話心理學當中,森林經常隱喻「冒險」)(河合隼雄,2015;苑媛,2014),大吐一場,也象徵她把內在多年來的壓抑全部傾瀉而出。

分離個體化:所有的離開,都是為了回來

如果我們以家庭系統的觀點來看這個家庭組合(Gilbert,2013;王鑾襄、賈紅鶯,2013),爸媽都是失功能的家長,Jeannette在這三角關係中,扮演「分擔父母焦慮」的角色。

換句話說,Jeannette是爸爸/媽媽的替代伴侶。在父親不在家的時候(這本書的後半本,父親幾乎常常不在家、泡在酒吧裡面),擔任安慰媽媽、以及撐起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也就是所謂的親職化小孩(許舒雅,2008;黃宗堅、李佳儒與張勻銘,2010);在父親失意落魄、覺得自己很沒用的時候,Jeannette也扮演情緒支持的角色,在父親旁邊,陪她一起看著「玻璃城堡」的藍圖規劃,儘管她心裡面知道,這是一個永遠都不可能蓋得成的城堡。

當然,離開家庭談何容易,這個高度控制的父親,怎能夠容忍家裡面的小孩「離開」這個家?

Jeannette打屁股事件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存錢離開這個鬼地方,她每天省吃儉用、去家教當保姆、好不容易在撲滿母豬「奧茲」裡面攢了幾百塊美金,足夠作為到紐約的生活費,沒想到某天回來卻發現奧茲被剖開、裡面的錢全部被洗劫一空。她拿著空空的撲滿*,走到醉醺醺的父親面前,把鋪滿丟向父親。父親還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說他感到很抱歉,不知道是誰偷了裡面的錢。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操控」手段,受操控的人明明知道自己被陷害,卻又啞口無言(Braiker,2017)。這是Jeannette第二次感覺到深刻的絕望。於是她重新開始存錢,在大學前毅然決然的離開威爾契這烏煙瘴氣的煤礦小鎮、離開這個破碎的家。

「好不容易終於解決了日照不足的問題,只要修改屋頂上面的太陽能板就可以了⋯⋯我發誓,我一定會蓋出玻璃城堡,我們可以住在一起。這絕對比你在紐約找到的任何公寓都棒,我可以保證。」在她離開前,父親沒有過度的抵抗,她只是拿著很久不見的玻璃城堡的藍圖,在哪裡計算著,並且向Jeannette說(p.320)

「爸,等這個學期一結束,我就會立刻搭上最早的一班巴士離開這裡。要是巴士半路拋錨了,我就會想辦法搭便車,如果沒有便車搭,我就用雙腿走到紐約。你繼續蓋你的玻璃城堡吧,但是不要為了我而蓋。」Jeannette說。

這一段看似普通的話,其實就是分離個體化的重要歷程(陳清甄,2009;劉惠琴,2005;歐陽儀、吳麗娟,2014)。你可以想像,這樣「界線式」的話要從一個長期被情緒勒索、父親的形象殞落的孩子嘴巴裡面說出來,是多麼的不容易。那一句「不要為我而蓋」一方面是她終於可以和父親切割、長出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把父親的責任還給他自己,因為她知道,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從玻璃城堡裡面看見自己

整體來說,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自傳!

雖然說是回憶錄,但是比小說還精彩100倍,我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剛好在花蓮度假,但整個假期,人雖然在花蓮,心卻在威爾契——佔據書中大盤篇幅的半荒廢煤礦小鎮。
我常常說,一個好的故事或電影,往往就是在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投射。在這本自傳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 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
  • 一個經常消失卻用自大來包裝自卑的父親
  • 一個過度早熟,只能自力更生的孩子

看起來這個家庭帶給這些孩子極大的創傷(的確小女兒莫琳在成年之後罹患了心理疾病),但這個「非典型家庭」同時也讓這群孩子擁有一個絕對不無聊、精彩萬分的童年。
Jeannette在成年之後到紐,開始享受城市便利以及金錢無虞的生活、與金融專家結婚、住一起,父親來到紐約找她,問她一句:「你覺得幸福嗎?」

Jeannette皺褶眉頭說:「我很幸福。」其實與其說是幸福,不如說是她害怕再回到過往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但她也知道,這樣子的人生並不是她想要的,所以當年她到紐約的時候帶的那些行李和皮箱,一直堆在奢華的房子的一個角落沒有整理。

同樣的問題我也想問問你:「現在的你,幸福嗎?那些你所帶著的傷,還影響著你嗎?」

其實,所有的傷口同時也蘊含著解藥(李佩怡,2009;林克明,2014)。

當你終於願意面對內心的黑暗,面對那個讓你受傷卻又難以割捨的家庭,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家庭讓你感到受傷的地方,往往也是你最珍貴的寶藏。

戀父情結有許多不同解釋,阿熊我才疏學淺,說得不一定對,期待更多專家能有深入、精闢的詮釋。

*拿小豬撲滿丟爸爸的,在書裡面是蘿莉(p.307),電影改為Jeannette
**戀父情結有許多不同解釋,阿熊我才疏學淺,說得不一定對,期待更多專家能有深入、精闢的詮釋。

延伸閱讀

  • Braiker, H.(2017)。看穿無形的心理操縱術: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Who’s Pulling Your Strings?: How to Break the Cycle of Manipulation and Regain Control of Your Life)(林又千譯)。台北:天下文化。
  • Forward, S.、Frazier, D.(2004)。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杜玉蓉譯)。台北市:智庫。
  • Freud, S.(2015)。少女杜拉的故事:75位藝術大師與佛洛依德聯手窺視她的夢(丁偉譯)(第3版)。台北:華滋出版。
  • 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 Mitchell, S. A.、Black, M. J.(2011)。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白美正譯)。台北:心靈工坊。
  • 王鑾襄、賈紅鶯 (2013)。 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輔導季刊, 49(4),頁 27-39。
  • 佛洛伊德(2015)。圖解:精神分析引論(南玉祥譯)(第修訂版)。台北:海鴿文化。
  • 李佩怡 (2009)。 生命整合之道-榮格思想為二十一世紀人類提供的洞見(一)。諮商與輔導(288),頁 31-34。
  •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
  • 林克明(2014)。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台灣:心靈工坊 。
  • 河合隼雄(2017)。童話心理學:從榮格心理學看格林童話裡的真實人性。台灣:遠流出版。
  • 苑媛(2014)。解讀童話心理學。台灣:國家。
  • 許舒雅(2008)。桃園區高中生獨生子女的親子三角關係、同儕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 陳清甄(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台灣。
  • 黃宗堅、李佳儒、張勻銘 (2010)。 代間關係中親職化經驗之發展與自我轉化:以成年初期女性為例[Parentifica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 Study of Women in Early Adulthood]。本土心理學研究(33),頁 59-106。 doi: 10.6254/2010.33.59
  • 劉惠琴 (2005)。 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Contents and Measurements of “Muti-individuation” Process for Adolescents in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8(4),頁 55-92。
  • 歐陽儀、吳麗娟 (2014)。 父母自我分化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過程中自我分化代間傳遞與親子三角關係的角色初探[A Preliminary Essay of the Roles of Self-Differenti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nd Family Triangul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parent’s Self-Differentiation’s Effect on the Adolescent’s General Health]。輔導季刊, 50(2),頁 65-73。
#情緒勒索 #焦慮 #玻璃城堡 #分離個體化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