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麥蒂為何而跑》:別再說憂鬱症的人是因為「抗壓性」太低了!

文章日期:2021-10-06觀看人數:21734人

溺水
當被憂鬱症襲擊的時候,就像是心理和生理上一起病發的重感冒,根本無力能反抗

讀《麥蒂為何而跑》:別再說憂鬱症的人是因為「抗壓性」太低了!

這世界上的「黑暗」是這樣的:當大家都不想看到它的時候,它就會用種爆炸性的、毁滅性的方式,讓世界上的人都看見。

《麥蒂為何而跑》是一本很輕薄卻也很沉重的書籍。表面上描述的是麥蒂的故事,但實際上,你可能可以在她的故事裡面看到許多你的影子。問問自己,曾經在人生當中表現出這些樣子嗎:

  1. 為了不讓別人擔心,假裝自己過得很好。
  2. 雖然已經90分了,但還是希望自己可以95分、98分甚至100分。
  3. 對你來說,沒有達到完美,就是失敗。
  4. 很害怕別人失望、當在意的人皺一個眉頭,你心中就會有巨大的罪惡感。
  5. 臉書和Ig上面的照片,你很清楚,那並不是真正的你。那可能是你想要成為的、或者是想要讓別人以為的你的面具。
  6. 曾經很努力的想要為自己而活,但因為怕造成其他人負擔、讓別人失望,所以又龜縮回去了。

上面這一連串的感覺,就是美國賓州大學的運動員,麥蒂的真實經歷。她在幾年前大一的時候,在市區的頂樓跳樓自殺身亡,震驚了美國常春藤名校以及運動圈!ESPN知名記者Kate Fagan*在獲得麥蒂家人的同意之後,回顧了她在Instagram上面的照片[1],幾乎每一張都是笑的非常開懷、多采多姿、亮麗而鮮艷的人生。所以當他以19歲的年紀如流星一般殞落的時候,舉眾譁然,大家心中充滿很多的疑惑和不解(以下有雷)。

「她前一天還跟我通過電話,看起來好好的啊!」
「怎麼會!我不敢相信,她前幾天的Instagram還貼了很溫馨的街燈照片啊!」
「我不敢相信,為什麼他在最後還要買禮物送給大家?」(事實上很多自殺者會在死前分送東西、清理物品)[2]

上面這些話語,或許是他的家人、朋友、教練心裡面永遠解不開的謎題,不斷詰問自己的聲音——就像是許多自殺者遺族一樣[3][4],充滿種種困惑、不解、甚至對自殺者感到憤恨、有種被丟下來的感覺等等**。

自殺的人真的是因為抗壓性太低嗎?

可能常常聽到有人會這樣說,但實際上,當你真正被憂鬱症襲擊的時候,就像是心理上的重感冒一樣,根本無力反擊。以這本書的主角麥蒂來說,「抗壓性太低」這幾個字根本是她的絕緣體,她從小學開始,就自我要求,每一天上學都要比前一天上學時間趕快抵達學校,有些時候甚至用跑步的方式到學校,每天五個小時的足球練習、生活規律、課業和體育成績都維持非常良好,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而且相當成功的青少年運動員。

事實上,她也有還不錯的人際關係,整本書裡面回顧了她許多同學和朋友,由於麥蒂外表亮麗,人緣也非常不錯。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懷疑起會不會是他原生家庭問題?麥蒂和家人的關係很好,父親吉姆經常去探訪她的練習,她也很期待父親前來,家裡面雖然有五個小孩,不過媽媽一直很能夠在情緒上面照料她⋯⋯看起來非常完美的一個孩子,為什麼會選擇在19歲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一個人自殺離開這個世界之後,身邊的人都會試圖想要為這件事情「尋找原因」[2]

她人際關係不好啦、原生家庭的問題啦、她抗壓性太低啦等等,這時候要做這件事情,其實並不是真的要責怪自殺的人,而是我們透過這樣追尋原因的過程,可以[5]:

  • 避免再次發生:知道是什麼「造成」自殺,然後避免讓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在自己和身邊的人身上。
  • 區隔自己和自殺者:因為死亡對我們來講實在是太可怕了,所以透過責備自殺者抗壓性太低,來顯現出「我自己才不是像她一樣抗壓性很低的人呢!所以我才不會自殺呢!」,然後用這樣的區隔,來保護自己、找到安全感。
  • 增加控制感,對於無法接受的現狀慢慢地理解:對於「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的事情,我們經常會感到巨大的恐懼。當我們面對一個悲劇收到的心理壓力很巨大的時候,極力的去尋找一個可以解釋的原因,會讓我們覺得比較舒服一些,然後認為這個世界還是在我們的理解和掌中的。

但憂鬱症和自殺,其實很難是單一原因所造成的[2],所以我們如果太過強硬的標籤一個原因、一件事情、那麼很有可能會錯失了許多重要的訊息。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太快就給憂鬱症患者或者是自殺者貼上「抗壓性太低」的表現,這樣的區隔,同時也疏遠了你跟他之間的關係。對這個時候的他來說,最需要的並不是標籤,而是同理。

為什麼你會習慣做出標籤的動作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很怕表現出負面的自己、你很擔心呈現出黑暗、混沌、糟糕的樣子,所以當某個人表現出這個樣子的時候,你就給予和他切割開來,然後想要說明,我跟他是不一樣的、我是開朗溫和正向陽光的,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假面的網路世界

作者Kate Fagan指出,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書籍,他其實也反映了青少年和網路時代重要的一個議題:在這個時代,我們被迫呈現出正面積極陽光歡樂的一面,這樣的一種「被迫」,反而讓壓抑的那些黑暗潛藏在心裡面,潛伏等待爆發的一天。然後當你身邊的人爆發了,你可能會很訝異地說:可是平常他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面看起來不是這個樣子啊?

殊不知 ,那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他想要變成的自己」。他跟很多人一樣用偽裝與防衛,選擇性的呈現自己某個部分的樣貌(可以參考這個行為藝術家做的社會實驗)。
 

充滿假面的網路世界,我們都被迫呈現積極陽光
充滿假面的網路世界,我們都被迫呈現積極陽光

或許你那個自殺的朋友,他不想要身邊的人擔心、他不想讓自己糟糕的一面暴露在陽光底下,所以選擇性的塑造了一個面具,然後把最深最深的黑暗,給潛藏起來。但這世界上的「黑暗」是這樣的:當大家都不想看到它的時候,它就會用種爆炸性的、毁滅性的方式,讓世界上的人都看見。撐過去的話,就是心裡面的一個部分用某種方式死亡然後新生[6],撐不過去的話,就真的告別了這個世界。

就像這本書的作者Kate Fagan說的,她在好幾個晚上,都在想跟麥蒂有關的事情,某種程度上,麥蒂的死亡,也激發了他內在黑暗、陰鬱、焦慮、蠢蠢欲動的部分(或者是激發了她的一些替代性創傷),曾經也是運動員的她,經歷了許多和麥蒂類似的過去,她很能夠理解和感受麥蒂在一邊跑步、一邊厭惡自己的時候,那個痛苦和掙扎的感覺。

我相信你也是一樣。如果你曾經也用某種形式來偽裝自己,曾經也極力的想要追求完美,只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失望,那麼有可能,你心裡面也住著一隻魔鬼,正在等待浮上水面,讓大家看見祂的一天。

「完美和令人失望,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貼近。」

書裡面提到,對於超級要求自己的你來說,那句「抗壓性太低」或許並不是別人口中的指責,而是你心中對自己的鞭笞。

當你終於能夠好好的溫柔的對待自己,允許自己有時候失敗、有時候表現不好、有時候讓人失望,那麼這樣的一種允許,或許才能夠安撫那個在你心中不斷喘息著的惡魔。

註解

順道提一下這本書的寫作模式是採奇偶章節交錯進行,其中一半的章節講解麥蒂的故事,另外一半的章節說明作者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自己面臨的內心交織打鬥,以及一些他採訪其他專家有關的自殺防治資訊。比較可惜的部分是,這本書既不是自傳也不是小說,比較類似報導文學,所以閱讀起來可能不像是小說一樣曲折離奇,也不像是自傳一樣,可以描繪很多內心的曲折,尤其我們可以想見麥蒂的家人朋友,在事前發生之後,承受的心理創傷有多麼巨大,身為一個記者,在訪問的時候也要很小心,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Kate Fagan沒有多問,也針對他身邊的朋友心理狀態的描繪較為有限。

但這本書也有另外的優點是,相較於市面上其他那些宣導自殺防治的書籍(例如:「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句子),提供更多有用的建議和觀點,而且有非常多的數據,可以供大家參考:

根據美國全國憂鬱症與躁鬱症協會在2008年提出的報告,目前全美國雙極性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約有250萬人左右,首次發作的年齡已經從原本28歲降為17、8歲([1],p.004)。
根據2014年針對兩萬名大學運動員的調查顯示([1],p.075-76):

  • 28%的女性以及21%的男性大學運動員,覺得自己有憂鬱的傾向
  • 48%的女大運動員與31%的男大運動員有焦慮的狀況
  • 14%的大學運動員都曾經有自殺的念頭
  • 6%說自己曾經自殺過

在全美國的青少年,當中大概每5個就有1個曾經有自殺的念頭([1]書封宣傳文案)。

**遺族常見的心情有:代罪羔羊、漫長告別、為什麼、你死了我也不想活、緘默、與阻斷,詳見《難以承受的告別》[7]與《擁抱B選項》[8]一書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

延伸閱讀

  1. [1]Fagan, K.(2018)。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What made Maddy run)。台北:高寶書版。
  2. [2]12 張圖理解如何陪伴自殺者:接納、傾聽、不要批判自殺行為
  3. [3]盧鴻文 (2011)。 從 [難以承受的告別] 一書來看自殺遺族的心路歷程。諮商與輔導(307),頁 38-41。
  4. [4]呂欣芹、方俊凱、林綺雲 (2007)。 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任務-危機模式初步建構。中華輔導學報(22),頁 185-221。
  5. [5]那些媒體教我的事:從八仙塵爆到獸醫自戕,我們學會了什麼?
  6. [6]Raff, J.(2007)。榮格與鍊金術。台北:人本自然 。
  7. [7]Lukas, C.、Seiden, H. M.(2001)。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楊淑智譯)。台北:心靈工坊 。
  8. [8]Sandberg, S.、Grant, A.(2017)。擁抱B選項(齊若蘭譯)。台灣:天下雜誌。
#憂鬱症 #自殺 #完美 #抗壓性太低 #麥蒂為何而跑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