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被雷親?親友有難不是不能幫,先掌握這四要點

文章日期:2021-10-21觀看人數:1149人

思考當親友有難時,究竟該如何給予適時的協助呢?

好心被雷親?親友有難不是不能幫,先掌握這四要點

當身旁有人遇到困難找你時,你通常會怎麼回應?

  • 立即給出一個建議、一個指導?
  • 停下來詢問對方需要什麼協助?
  • 朋友有難不用想這麼多,只要願意幫忙就好了,不是嗎?


其實,回應的方式背後隱含著不同的意義,也造就了不同的幫助效果。然而,究竟該怎麼給予適時的協助?幫忙怎麼幫得到位,同時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關係壓力?

見親友有難 利他想法油然而生

我相信多數人在看到親友遭遇困難時,內心都會感到不捨並產生「利他」的想法──會想幫助對方,試圖減輕對方受到的苦難與折磨,並開始有下一步「助人的動作」。

然而,出自善意的協助動作,卻不保證能創造關係良好的互動,有時甚至造成關係的疏離或衝突。回想一下,你過去是否曾在「主動幫助」他人後,感到受挫或無力,從原本的一片好心到後面的失望後悔,甚至氣憤對方的「不知好歹」。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

我明明帶著一片好心,卻落得這樣不好的關係下場,是我錯了嗎?
還是我做的不夠多?
還是我不好?


如果你心中曾經出現這些聲音,請讓自己先緩緩,別急著把關係的互動推進「誰對誰錯」的思維,去質疑自己、怪罪自己,否則關係將會淪落到尋找戰犯的衝突與相互指責中,反而得不償失。

同理友人 卻無意間扛起了焦慮

人是有著敏銳情感的動物,不論開心或難過的事,我們都會掛念在心,隨情緒的多寡,感受的時間長短不同。

當感受到別人遇到困難──特別是那些我們親近的人,容易有相近的感受,我們對於「對方的問題」感到相當程度的壓力和焦慮;此時,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把問題解決,於是產生了類似的想法:

「對方希望我幫他解決、給他建議以便解決問題」

「幫對方解決掉這個困難,他就不會有問題了」

這些心底認定又讓我們在無形中背負了「對方希望我們幫忙把問題解決」的期待壓力。

原本單純「我想表達善意來幫助他解決問題」的心意,默默的變質成為「如果沒有解決問題我也會覺得煩躁,並且辜負對方期待,所以我不夠好」的壓力,因此把我們推向「要努力給出建議,務必得幫忙對方解決問題」的立場,並且產生出比遭遇問題的當事人更急著要解決問題的焦慮感,希望對方可以照著我們的建議、我們的指揮好好配合,以便於解決這個「原本是對方的問題,最後卻令雙方都困擾的麻煩」。


問題的界線就這樣混亂了,明明是對方困擾的問題,卻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也扯入其中去承擔,也不確定是不是當事人真正「需要」的協助,而變成自己主動承攬了不該屬於自己的情緒及問題的責任,甚至在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的建議與指導的過程中,把彼此的關係給破壞了,反而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如何避免善意走錯了方向?

我不是要大家選擇冷漠、自掃門前雪,因為「利他」的表現,也是我們在生活中重要的關係連結、生命美好互動的一環。如何適當地表達我們的善意,成功建立好的連結關係才是我們該好好學習的。

我整理了在諮商實務工作中觀察到的這些「迷失的善意」,你可以在生活中嘗試以下要點:

一、同理的表達關懷

當你感知到對方帶著不適的心情前來時,可以詢問對方遭遇到什麼困難或什麼令他不舒服的事情,傳達出你情感的關懷,並邀請對方嘗試說出來,例如:

「感覺你遇到什麼困難,好像有點難過,願意跟我分享嗎?」

「感覺你好像很不舒服,是這樣嗎?如果你想說遇到什麼問題,可以告訴我。」

請記得,同理後的關懷是個邀請,不必強求對方一定要說。

二、詢問受助者的需要並核對

聽完對方遇到的困難後,先別認定對方一定需要你預期的協助,那可能是你內心聽到後感同身受的焦慮可以問問對方現在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有時候遭遇困難的人並不是沒有能力解決,而是沒有人理解支持的無力,因此詢問對方的需要或表達自己的猜測並與對方核對,是釋放善意較佳的方式。例如:

「聽到你遭遇到這些事後,我想知道你是否需要協助?你願意說說看你現在需要什麼幫忙嗎?」

「聽完之後,我猜你需要的幫忙,是這樣嗎?還是有其他需要的協助,你也可以說說看。」

詢問與核對,永遠都是持續對話中不可或缺的條件。

三、量力而為

當對方說出他的需要後,你得衡量自己當下的狀態具備多少能量或空間然後告知對方目前你能夠提供的協助交給對方評估他能收下的好意。讓傳達善意的動作成為一種能夠調整與交流的互動,例如:

「聽到你需要的幫助後,我整理了一下,我覺得目前我能提供的幫助是……你覺得哪些是你現在需要的呢?」

釋出對他人的善意,也要留意自己目前的狀態,保有彈性且明確的界線,才能讓彼此都感到舒服。

四、接受自己的情緒

記得,願意伸出援手的你要留意的是:對方的「需求」且「有界限地」釋出善意,問題解決與否仍是對方的責任,不論對方接受與否或接受後問題仍無法立即解決,都不需要怪罪自己、質疑對方。

遇到不能如願,內心會有失落與挫折是自然的,別急著究責,先接受內心湧出的情緒,想想怎麼做會讓自己舒服一點。等到自己安心下來後,再去思考未來表達善意的界線,讓關係可以朝自己評估後期望的方向延續。

適合關係彼此的善意表達,有時候是需要練習的。當我們習慣在表達自己善意時,考量到別人的需求,協調出適合彼此的合作方法,這才會讓我們的善意更加貼近想要幫助的人,也讓彼此的關係有更好的連結。期望我們都能持續練習並嘗試,讓我「傳達的善意」成為你「收到的好意」。

 

#界線 #人際關係 #溝通 #情緒化
作者介紹

王順輝 諮商心理師

商品數量:1

文章數量:8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專任諮商心理師、國中兼任輔導教師。相信,多元是為了讓不同聲音和信念能並存,諮商不是為了治療,而是讓人有機會好好說出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聲音也是值得存在的。喜歡在諮商、帶領團體中看見人的情感真實流動,有情緒的地方就有故事,好好讓眼前的人說出自己的故事,才有機會看見生命,也讓生命看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