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送走父母》:面對他們死去,沒有太多眼淚也可以

文章日期:2021-06-11觀看人數:5963人

剛看到《送走父母》的時候,以為又是一個拿親情來賺人熱淚的小說,但才翻開幾頁,就發現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如果你是想藉由這本書來哭的唏哩嘩啦的人,那麼大概會失望了,可是如果你也是一個覺得爸媽很煩,卻又不得不要照顧的人,那麼這本書可能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你內心的寫照。簡單地說可能適合下面這樣的人:

  • 用工作來麻痺哀傷的人
  • 覺得父母很煩,動不動就要叫你回去的人
  • 與父母分開住,但其實心還掛著家裡的人
  • 家裡面雖然有兄弟姐妹,但爸媽出事了,你會是那個出最多力氣照顧的人
  • 希望爸媽能夠好好的走,而不要用急救勉強延續生命的人

作者理津子是一個不太喜歡照顧家人的人,好吧這麼說可能有點不公平,不過或許可以說他把重心放在工作上面,而不是照顧家裡的兩老——這似乎也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蠻習慣的路線。所以整本書大部分都在談她如何在「處理後事」、「照顧失智的父親」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這平衡包含「該做的事情」上的平衡,還有「罪惡感」上的平衡。


讀《送走父母》:面對他們死去,沒有太多眼淚也可以。- 失落花園|海苔熊心理學家

當父母老去,你會遇到的三件事

有時候,遺憾雖然在一瞬間發生,我們卻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緬懷這個遺憾(以下有雷)。
就像理津子的母親在意外之下突然離開人世,讓她很懊悔前一天竟然沒有能多看媽媽幾眼,而只是是拍拍媽媽的肩膀就走了,這一幕變成了她心裡面的一個結,在幫媽媽處理後事的這段過程當中,反反覆覆想起,然後每想個幾次,後悔又加深一些。

除了後悔之外,這本書也談到處理後事的前後可能會遇到幾個主題:

1.親戚朋友的各種嘴臉

所謂親戚朋友,就是逢年過節或者是有人出事的時候才會聚在一起,平時沒有什麼機會見面的人。我覺得這本書裡面描述的還算是平和,比較誇張的是這對爸媽的大兒子「為了拿綠卡在父母病危的時候都沒有回來看他們」而已,此外並沒有真實在醫院上演什麼民視花系列之類的誇張劇碼。而且理津子的親戚和朋友之間也蠻幫忙的,輪流照顧和值班。

但我的確看過,有些親戚到了醫院看到臨終的病人,會暴怒病人的枕邊人沒有把他照顧好;有人會為了遺產撕破臉;有人會為了要不要急救這件事情,吵得不可開交等等。在父母晚年的時候,不論是他們口中提到的人、他們臨終前嘴巴裡面叨念的事情,或多或少都可以看見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比方說,重男輕女的長輩可能會在這個時刻一直念著為什麼他的金孫或者是大兒子沒有回來看他,卻忽略了旁邊還有不斷招呼他的孫女和女兒們。所以說父母晚年的人生,也反映了這家中的地位競爭。

除此之外,有的家庭則是「內外分明」,例如同樣的話媳婦和女兒說,長輩可能會比較聽媳婦的,因為媳婦是「自己家的人」,女兒則是已經嫁「出去」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反過來情形)。而在這本書當中,似乎大嫂的地位大於理津子,所以最後決定要不要急救的時候,理津子也只能夠聽大嫂的決定,讓媽媽多痛苦了好長一段時間,為的只是希望大嫂兒子(也就是奶奶的金孫)能夠趕得上從美國飛回來看奶奶一面。理津子自己有兩個小孩,兩個對媽媽來說算是「外孫」的孩子,可是媽媽卻相對之下幾乎沒提到這兩個孩子,所以當大嫂在演上面這一段的時候,理津子心中難免會有那種「所以我的小孩不算是我媽的孫子嗎?」的感覺。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不過我覺得這本書裡面描述的情況都算是「症狀非常輕微」的了,同樣的劇本搬到台灣來演,應該可以搞個300集,內心各種糾結、各種像是宮鬥一般的拉扯,可能更為嚴重深刻。


讀《送走父母》:面對他們死去,沒有太多眼淚也可以。- 失落花園|海苔熊心理學家
 

2.辦理喪事的各種瑣碎

從前我媽在幫我外公外婆辦喪事的時候,曾經講了一句話:「這種事情真的是需要學習的。

我記得外婆剛走的時候,家裡面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也不知道弄得好不好,大家就像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樣,邊走邊看。可是當外公離開,好像大家瞬間就有了某種經驗,處理起來也順暢多了,一直到我自己的爺爺走掉的時候,我媽辦喪事的「技能」又更上了一層,從聯絡葬儀社一直到最後七七49天法會,辦理起來不疾不徐,整個SOP非常流暢。

這本書裡面,理津子大概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媽媽走的時候措手不及,可是等到爸爸離開,她只花了一點點的篇幅來描寫,就可以知道這兩次對他的差異有多大。

除了經驗之外,辦理喪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錢」。你可能會覺得,媽呀!為什麼如此無情無義,死亡之後還要用金錢來衡量,但等你真的遇到的時候就知道了,從放在殯儀館,到火化、法會、塔位,每一個都是錢,就算請葬儀社來做一條龍的包套處理、就算有做了生前契約,還是可能會有多龐雜的事情要自己弄,而且當你在弄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可能還要停止賺錢——換句話說,沒有錢進來,還會不斷有錢流出去。理津子家狀況其實算是還不錯的,爸媽好像生前都有存下一小筆錢,換言之他們可以說是「用自己的錢買自己的棺材」;但有些家庭就不是這樣了,除了長輩負債,還有可能是兄弟姐妹要一起出錢來處理後事,這時候每個人要出多少、要找怎麼樣等級的葬儀社,又是一個可以爭吵的點。總之,這本書有大部分的篇幅在描述,整個辦理喪事的過程當中有多少的心力交瘁,不但要花時間,也要想辦法弄出錢來。如果你曾經也有幫父母處理後事的經驗,在這一塊應該會心有戚戚焉。


讀《送走父母》:面對他們死去,沒有太多眼淚也可以。- 失落花園|海苔熊心理學家
 

3.要不要把爸媽送到療養院?

母親死後,接下來就是理津子與父親間的關係。「留下來的長輩」與「留下來的晚輩」之間的關係,往往會因為摯愛死亡而有所轉變(畢竟兩人都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1]。不過相較於母親,理津子對於父親的描寫就稍微淡了一些。由於父親很早的時候就失智了,這幾年來都活在自己「快樂的幻想」當中,幾乎沒有什麼脾氣。一直到理津子實在是沒有辦法同時再扛「生活」和「照顧獨居父親」的壓力,決定要把父親送到療養院的時候,父親才怒吼表現出情緒:「你們不要太過份!」。

如你所見,理津子從頭到尾一直在照顧父親和自己的工作當中拉扯,也沒有太多談到過往和父親之間的人生走馬燈,整本書大部分都在描述事務性的照顧、陪伴、種種細瑣安排而已(可能也跟理津子本身是記者有關)。

意外的是,這樣「輕描淡寫」的內容反而讓我有一種安心的感覺,我真的很難接受那種辦理喪事時,從頭到尾都在陷入自己與父母糾結、回憶裡的書,好像要用某種血濃於水、某一種難割難捨、某種愛恨交織,才能恰當的描繪自己與即將離去的父母之間的關係,好像不哭的人就有病、不在意太多的人就是不孝順等等。

讀《送走父母》:面對他們死去,沒有太多眼淚也可以。- 失落花園|海苔熊心理學家

活在過去,和活在未來的人

如果說父母是某一種過去,那麼子女或許象徵的是他們的未來。

對我來說,這本書算是很理性的書,當理津子在處理父母的後事,甚至是幫父親找療養院的那一段,我都覺得像是在「處理過去」。那些過去似乎沒有辦法再製造更多的「產能」,所以晚輩總是會希望能夠趕快完成這些事情,讓生活回到正軌,所謂的正軌也就是能夠「讓未來有更多產能」的事情。

「如果有100個人,就100個處理後事的方法。」

理津子在最後後記說了這段話,真的是讓我鬆一口氣。活在一個崇尚孝順的文化裡面,好像後事就要辦得轟轟烈烈、就算沒有花很多錢, 也要哭得死去活來[2],才能表達爸媽對你來講有多重要。但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父母就是沒有這麼多眼淚呢?如果現在的你把眼光放在更多的未來,而不是過去呢?這本書提供了另外一種面對父母死去的方法,沒有太多的眼淚,有的只是各種的雜事、生活和喪事的分配,對於理津子來說,好像父母的過世就像是多了「一件工作」一樣,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冷血無情,但對我來說理津子反而是負責任的,一肩扛起來,和大嫂兩個人把父母的後事做完——相較於那個遠在美國連最後一面都不願意回來的大哥有用得多了。

然而,面對死亡,我們永遠有太多太多的要學。我經常覺得,要有這麼多的儀式、這麼多緬懷的步驟,還要等七七49天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告別自己所愛的人的一種方式,透過這些儀式,慢慢去整理心中那種複雜的情緒,空出一點時間來,讓自己的心情能夠沉澱,讓生活和工作都暫停下來[3],好好的思索自己和家人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本沒有太多眼淚的書,但因為看了這本書我才有某種釋懷,原來面對父母的死去,沒有太多眼淚也可以。

「地獄這個概念就是,走進去就會有走出來的一天。」──趙書賢,2018

如果你的父母也是你的地獄,那麼他們的死去,可能會帶給你一種,副作用是「罪惡感」的解脫。

延伸閱讀

[1]張志宏(2010)。喪母後長男與父親關係變化之研究:系統觀點。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輔導所,台灣。

[2]王純娟 (2006)。 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過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An Exploration of the Encounter of Grief Therapy and Taiwan’s Mourning Rituals and Religious Beliefs]。生死學研究(3),頁 93-131。

[3]李秉倫、黃光國、夏允中 (2015)。 建構本土哀傷療癒理論:儒家關係主義和諧哀傷療癒理論[To Construct A Grief Healing Theory in Confucian Societies: A Confucia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pproach of Grief Healing Theory]。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8),頁 7-33。 doi: 10.6308/jcprc.28.01

#死亡 #臨終 #過世 #送走父母 #親友驟逝 #懊悔 #措手不及 #心力交瘁 #告別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