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越來越不像自己的時候,這世界上最清楚的,是你

文章日期:2021-05-18觀看人數:8163人

當你越來越不像自己的時候,其實這世界上最清楚的,是你。

不知道你在人生當中是否曾經有這樣的感覺:

  1. 覺得自己和大家格格不入
  2. 別人甚至專家學者都覺得你「有病」,想讓你回歸「正常」
  3. 後來你也漸漸習慣「扮演」一個正常的。用一些面具、模仿的方式,來過一般人的生活。
  4. 總是被勸說去找一份「正當的工作」
  5. 過了30歲之後,每天被各種壓力逼迫著結婚。

你已經厭倦這樣子的生活了嗎?

身邊那些人,好像比你還著急,多希望你回歸「正常」,如果你是男人,那麼一個像樣的工作以及能夠養家活口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是個女人,到了一定的歲數還沒有結婚,那就是對不起社會大眾。

好像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螺絲釘們的想像只有一種——男人靠工作來建立自我價值,女人雖然也可以用前面來建立自我價值,但「本分是結婚」。

你已經厭倦這樣子的生活了嗎?已經厭倦總是要看著別人的眼光、說一些場面的話,來避免尷尬嗎?

那麼這本暢銷的《便利店人間》雖然不會教你任何解決的方法,不過倒是能讓你有一種「啊,原來我也不孤單啊!」的想法。

主角惠子是一個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員工,連續打了18年,店長都換了八任,從大學時代一直打工到現在已經36歲了,一直背負著「怎麼不找一份正經的工作」以及「怎麼不找一個好男人嫁了」的壓力——感覺好像依循著這個世界上大家最期待的某種軌道,事事都可以順利的樣子——大學畢業、談一場戀愛、遇過幾個爛人、找到一份工作、最後找到一個還不錯的人結婚、在網路上po帶小孩很頭痛的照片、參加親子講座、然後再培養出下一代一模一樣的迴圈。

弔詭的是,這些依照這個路線來推展人生副本的人們,煩惱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的路線和上述主線劇情不一樣一直做支線任務的話,那麼大概就會被照三餐問上面那兩個問題:

  1. 怎麼不找一個穩定的工作?
  2. 有適合的對象嗎?要不要我幫你介紹?

光是每次要應付這些問題就飽了。

被社會推擠出去的「異物」

作者在書中的一個橋段我覺得描述的非常真實。他在便利店打工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奇怪的客人進來,對著排隊結帳的客人指指點點,還大聲咆哮那些在翻閱雜誌的人。

在店長的調解之下,終於把那個鬧事的人趕出去,店裡面又從原先緊張的情緒,轉回原本平靜穩定的樣子。

我突然想到家族治療裡面常常聽到的一個概念「系統恆定性」——不論是社會、家庭、或者是任何一個族群,我們都希望維持系統穩定,只要有「不尋常」事情發生,就希望一切回歸平穩。

老實說,我覺得這沒什麼問題,畢竟是一個大家一起共同生活的社會,可以想像一下倘若剛剛那個狀況,那個客人持續在店裡面搗亂,那麼原先的秩序和運轉,就沒有辦法持續了。

可是,這個是站在其他客人的角度來看,倘若你是那個被趕走的「異物」呢?

你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加入大家,你曾經嘗試想要和大家一樣正常,但卻徒勞無功,你遊走在社會的邊緣、心理的邊緣、感情邊緣、甚至是工作的邊緣,那麼你還會想要融入這群正常的人嗎?還是乾脆就和蘇武ㄧ樣放棄在北海邊牧羊了(這什麼比喻XD;可能五柳先生比較好一點?)

《便利店人間》- 儀式的重要性

(以下有雷)

那麼該怎麼辦呢?老實說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給了一個還算不錯的答案,他曾經想要和大家一樣,試圖融入人群、順著大家的期待而生活,沒想到卻因此而勾搭上了一個遊手好閒的、和他一樣反社會的人(Antisicial,書裡面的一些對話會讓你覺得非常訝異,怎麼有人可以這樣講話,不過我想這就是兩個有反社會特質的人對話的神奇過程吧?)(Foster、Joy,2017即將出版;Johnson、Murray,2008),還收留他、把他「飼養」在家裡面,想到這個小小的飼養卻產生了軒然大波,大家開始以為他「回歸正常」,過「一般女人」的生活、結婚成家生小孩了——讀到這裡,突然有一種悲傷的感覺——那些不認識你的人,居然可以持續用刻板印象所期待的模樣,來對你品頭論足,甚至當你的行為符合他們期待的時候,他們還會露出欣慰的表情。

真的有一種干你屁事的感覺。

她也辭去了打工的工作,開始嘗試要到所謂的「正常」公司應徵上班,不過卻讓他的生活陷入極大的憂鬱——長年下來為了便利商店而存在著,這樣子的慣性突然改變,讓他有一種莫名的失落的感覺,每天都不知道為什麼醒來,真的渾渾噩噩地吃著電鍋裡面冷掉的飯好像頓時失去生活重心一般。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穩定的生活」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維持了我們心理上面的結構,有了結構,活動和精神才會變得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治療師都會堅持在治療的空間裡面要有結構(例如治療的時間要固定)。同樣狀況也會發生在生命產生混亂的時候,例如結婚有一定的程序、典禮有一定的流程、甚至最重要最重要的,當有人過世的時候,我們要做七、甚至要遵循許多繁文縟節(李秉倫、黃光國與夏允中,2015;李昱平,2010)。

儀式和規則,看起來雖然傳遞了某種價值觀,甚至也是令人厭惡的價值觀,但實際上,它有穩定身心的效果(Roberts,1900)。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倘若你是一個跟大家都格格不入的人,那麼究竟是要做自己,還是要做罐頭?(黃士鈞(哈克),2012)本書主角在百般波折之後還是決定去應徵便利商店,重回習慣的意識生活,綜合前面的一些心理治療的觀點,我建議如下:

  1. 做自己覺得舒服的事情吧,只要不礙到別人。
  2. 當然,某些行為改變的確是要做一些「你不習慣的事情」,所以偶爾嘗試一下大家口中建議的事情也無妨,並且嘗試的過程當中,想一想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3. 不論你做出什麼選擇,盡量在某種程度上讓自己的生活維持規律,可以先從建立作息時間表開始。當你的作息穩定了,心往往會跟著安定下來。

我們都只是社會上的一棵螺絲釘。

當你越來越不像自己的時候,其實這世界上最清楚的,是你。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戴上某種面具來維持生命安逸,但如果你慢慢發現這個面具所帶來的痛苦和抗拒,多於你從中獲得的好處時,那麼你就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一件事情,你是不是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了?

延伸閱讀

  • Foster, J.、Joy, M.(2017即將出版)。辦公室怪咖型錄(The Schmuck in My Office: How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Difficult People at Work。台灣:商業周刊出版。
  • Johnson, B.、Murray, K.(2008)。搞定怪咖情人(Crazy Love:Dealing With Your Partner’s Problem Personality)(柯乃瑜譯)。台灣:印刻。
  • Roberts, E. I. B. J.(1900)。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Rituals Our Times —- Celebrating,Healing,and Changing Our Lives and Our Relationships。台灣:張老師文化。
  • 李秉倫、黃光國、夏允中 (2015)。 建構本土哀傷療癒理論:儒家關係主義和諧哀傷療癒理論[To Construct A Grief Healing Theory in Confucian Societies: A Confucia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pproach of Grief Healing Theory]。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8),頁 7-33。 doi: 10.6308/jcprc.28.01
  • 李昱平 (2010)。 生命教育中的幽谷伴行-談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諮商與輔導(290),頁 26-30。
  • 黃士鈞(哈克)(2012)。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台灣:方智。
#憂鬱 #自己 #自我價值 #便利店人間 #生活 #自我認同 #正常 #社會期待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