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了解逃避依戀:比起跟人相處,自己一個人獨處還比較輕鬆
逃避依戀有什麼特徵?
你是這樣的人嗎[1](或者你愛上的人是這樣的人嗎?)
- 喜歡一個人生活,勝過於兩個人。
- 比起跟人相處,自己一個人獨處還比較輕鬆。
- 避免和別人親近,如果可能的話,也盡量逃避責任。
- 出了門就不太打電話回家,沒有看到伴侶的照片,就不會想。其實也不是不在意,就只是對方不會出現在自己腦海裡面而已。
- 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改變、不喜歡衝突,所以要嘛困在一段自己也沒有很滿意的關係裡面拖一天算一天,要嘛一開始就不要進入一段穩定的感情,蜻蜓點水,逢場作戲。
- 不擅長表達或感受情緒,什麼感覺都是淡淡,常常感受不到愛,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對方。
- 和父母很疏遠,也不喜歡生小孩建立家庭。
- 需要聊天或是人際互動的時候,會用讀書、使用電腦來逃避人際交往。
- 透過對某事物的成癮(讀書、線上遊戲、動畫、追劇等等)來逃離親密*。
- 不太喜歡講自己的事情,不太告訴別人你的感覺,當關係變得更親近的時候,就會想要逃跑。
- 看起來很開朗隨和,交友廣闊,但沒有一個真正稱得上好朋友的人,與每個人的關係淡如水。
岡田尊司說,這就是所謂的逃避依戀者:只要談到承諾或長期的關係,就會倍感壓力,原先對於這段感情的熱情,也會一下子就消退[1]。
所以他們的伴侶常會覺得很無法理解,明明曖昧的時候一切都很好,為什麼一談到要穩定交往、或是要進入婚姻,就變了?
為何明明你也很愛我,卻沒有辦法愛到結果?(田馥甄語氣)
因為在他們腦袋裡,想念、情緒、在意都是沒有用的東西。依靠和信任別人,總有一天會被遺棄,對方總有一天終究會看穿自己的真面目(並不可愛),與其一開始就投入這麼多感情最後讓彼此失望,不如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然後把這張貼紙從車上撕下來貼在自己背後)。
他們的疏離看似沒問題(可以、很可以!),長久下來卻可能內傷,或是傷害到身邊的人……他們看起來很勇敢,莫不在乎,但他們真正怕的,是自己受傷。其實,當我們能夠改變行為呈現的形式,甚至設定好一些只有兩人才懂的「密碼」,彼此的關係或許就能夠邁向下一個不同的日子。
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
「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5]。有很多不安,總是要伴侶一再保證愛、在意這段感情,總是想抓住對方,很怕被遺棄的人(儘管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想要這樣)。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5]。逃離親密,工作理性大於人際情緒,習慣跟伴侶保持距離,只要太過靠近就會想跑走的人。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
「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5]。
p.s. 矛盾依戀的朋友:前兩者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和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的綜合又焦慮又逃避(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請別難過,其實這份ppt也有講到一半的你阿(自己說
逃避依戀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
「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
「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都要我用猜的……」焦慮依戀B說。
「跟我在一起6年了,為什麼都不說『我愛你』?三個字而已,有這麼難嗎?」焦慮依戀C說。
「他一直不跟我做愛,是不是不愛我?」焦慮依戀D說。
「他說的很多空間,就是一天一通電話,而且睡前要講20分鐘,你說誇不誇張?」逃避依戀A說,我也覺得誇張,不過一般人不覺得。
「跟他講沒有用阿,事情就是要處理阿、怪一個一個打,告訴他只是把是情變更複雜……」逃避依戀B說,分享有什麼用?處理事情比較重要!
「我就有『三個字』障礙阿!一定要用說的嗎?難道我的表現、在乎,他還看不出來嗎?」逃避依戀C說,很明顯的他連那三個字像佛地魔一樣不敢說。
「他越是逼我,我就越不想跟他做愛。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好像要做,才能證明我們愛一樣。」逃避依戀 D說,老實說感情變穩定之後,他反而沒那麼想做了。他知道這不是新鮮感下降,但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最近慢慢開始認為需要改變的並不是依戀的形式,而是呈現的行為方式 。就我的理解,逃避依戀往往比焦慮依戀更不容易改變,因為(相關研究請見[4-6]):
- 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因為持續的否認也可以過得還算不錯,反正不去碰就不會痛。
- 知道了也不一定會改變,搞得他們焦慮依戀的伴侶很痛苦(如果他們有穩定交往的伴侶的話)。
- 有些逃避依戀者在不同段的關係當中擺盪,搞得他們的曖昧對象很辛苦。
- 據我所知,心理學上面的操弄通常對焦慮依戀比較有效,對逃避依戀的效果幾乎很少。有一種說法是,裝睡的人是不會醒的——但根據1.,有些時候他們並沒有裝,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
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1]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覺得應該是逃避依戀的人會願意嘗試的方式。
「不公平,為什麼都幫逃避依戀的人做PPT,卻沒有幫焦慮依戀的人想想辦法?」有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施主啊,當你更了解逃避依戀,也更能減少感情裡面的循環衝突(焦慮依戀的人想知道如何跟逃避依戀的人相處、在一起請見[7],或p.9)。
過往我所知道的研究,許多都是針對焦慮依戀的,因為他們比較容易被偵測和操作。所以,我很高興有一本書能夠專門針對逃避依戀詳細的說明,裡面從人際關係、愛情、甚至性愛都有涉獵,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
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是逃避,藏在那個底下的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只是行為表現上面的不同而已[8]。
「我覺得身邊的人是完全無法指望的。與其依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像上次我腸胃炎掛急診,也是自己一個人去,結果暈倒在廁所,還好後來打掃的阿伯發現。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沒什麼大不了的,藥吃了幾天後來還不是好了。」逃避依戀A說。
「他說要同居的第一天,我其實是有點不情願的。但為了避免他又發作,和我大吵,所以我只好把家裡面的幾件衣服帶來。每天每天,他都問我為什麼只有幾件衣服在替換,其實我不想跟他說的是,這樣如果有一天我們分開了,我打包的東西也不會太多。」逃避依戀B說,他並不是在一起的第一天就計劃好了可能會分手,而是他總覺得自己能夠「感覺到」的愛很少,這點他和陳澄波本人一樣都很苦惱。
「如果你不努力做到某些事情,就會被遺棄。而且就算你很努力,還是有可能會被遺棄。既然感情這麼不可相信,那麼把心鎖起來,就不會受傷。」我自己也是逃避依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好像種在我心裡面了,所以現在長成一個逃避依戀,是很合理、也很合乎邏輯的(蓋章認證,引自[24])。
對於逃避依戀的人來說,他們常常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一個人,因為大多數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辦法感覺到像一般人那種「強烈的愛」。因為在他們心裡面有一道玻璃牆,阻擋了很多的感覺,在他們阻斷受傷可能的同時,也阻斷了快樂和感受愛的能力。
逃避依戀的人是怎麼樣「生出來」的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生理激素是催產素(Oxytocin)[4-6]。
催產素(Oxytocin)與信任、依戀有關,如果家人能給予比較多的回應與關心,孩子長大後也比較能自在地與人形成連結;相反地,如果年幼時常常被忽視、批評、虐待,長大後看起來可能很「獨立」、「靠自己」,但卻很難和他人形成穩定的關係[10]。
各位觀看這個頻道(?)多年的朋友們,讀到這裡一定非常清楚接下來又來到我們黃金5秒鐘的罵爸媽時間 。岡田認為,依戀風格除了受到生理激素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小時候父母的養育方式。
荷蘭研究者 Dymph Van den Boom挑選了100個難照顧的六個月大嬰兒[9],常常大哭又很難安撫,然後分成兩組,一組用平常的方式照顧,另外一組要求母親給予積極的回應,持續三個月(引自[1]),結果發現一般組的小孩在一歲出現逃避依戀的特徵,而積極回應的小孩幾乎都變成安全依戀,狀況穩定的持續到孩子兩歲的時候。
書中談到很多類型的家庭與父母,我稍微整理出4種主要的類型
- 安全監獄:家人過度控制和「照顧」,硬是幫你安排、規劃,但那不是你想要的。
- 父母失和:親眼目睹關係的衝突與崩解,既然相愛的人都有可能如此相恨,你又要如何相信一段關係有長久持續的可能?
- 渲染家庭:家人的情緒沒有邊界、常常波及到你。爸爸失業回家也打你,媽媽被爸爸打也怪你,兄弟姊妹說你沒用不會幫忙家事,為了自我保護,只好變成「情緒殭屍」[2],麻痺自己。
- 育兒放棄:你早就明白,受傷時哭鬧是沒有用的,大人們不是不在,就是責罵[3],根本不能給你需要的安慰……
當然,並不是全部都是爸媽害的,「原生家庭」這四個字其實包含很多別的「人」,例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阿姨舅舅嬸嬸奶爸奶媽瑪利亞等等,根據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12],小至你身邊老愛炫耀他兒子的隔壁鄰居,大至看不見摸不到的社會價值(例如重男輕女),都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你。
.其中,影響力僅次於原生家庭的人,就非你伴侶莫屬了,因為長大後與伴侶的依戀關係,其實就是你與原生家庭、照顧者依戀關係的延伸[5]。倘若你曾被伴侶背叛、被朋友捅刀(解方詳參此書[13]),也有可能變得很難信任別人,或是像程又青一樣,認為「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
*媽媽們(或爸爸們、主要照顧者們)先不要爆氣,這不是說你用一般的方式養育小孩,他長大都會變成逃避依戀,關於養育的研究,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多半支持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孩子的先天氣質也很重要。在這個研究當中你可以發現,這些孩子原本就是比較難撫養(台語:歹優七)的類型,所以需要比一般更多、更積極的回應。
「仙姑救命!我是逃避依戀,我不會一輩子都這樣吧?我該怎麼樣才可以變安全呢?」
有時候我會在講座中聽到這樣的提問,首先我會先鼓勵當事人「能發現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逃避依戀有病識感的真的不多,通常會來找我的都是他們的焦慮依戀伴侶:「我的伴侶是逃避依戀,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變得安全?」),並且告訴他們2件事情:
- 第一,依戀風格雖然有一部分是穩定的(有點類似人格特質),但是面對不同的人(家人、朋友、伴侶、前任情人、曖昧對象)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 第二,依戀風格是相對的(想像一條數線),當你的伴侶是「重症」的逃避依戀時,即使你也是逃避依戀,但因為你沒那麼嚴重,在這段關係裡你也會看起來「比較不逃避」。
再來,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yeah!),我會請他們回想和伴侶、家人相處的過程,看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化解」。
逃避依戀有沒有可能找到不逃的方法?
一般來說,過去研究發現「變安全」大概有3個方法[4-6](什麼,解方這麼快就來了嗎?)
- 找個伴:找一個安全依戀的人在一起,因為自己的依戀需求(Attachment need)被照顧了,就有可能漸漸變得安全
(迷之音:不過有時候你想跟人家在一起,人家還不一定會跟你在一起咧~)(中箭落地請舉手) - 找諮商:這是很多心理學家會推薦的方式,藉由諮商修復過往修復過往的依戀關係(奴婢自幼家貧,餐風路宿,玩草吃土,負擔不起費用……)
- 找自己:覺察自己的不安,以及這個不安如何影響你的生活、感情與人際關係。
發現了嗎,現在在螢幕前可以立刻做的是3,不過,知道了然後呢?或許你並沒有真正「好好地知道」,所以我們來接下來就來做這件事!
逃避依戀的人的行為有哪些?
對逃避依戀的人來說,「距離」等於安全感,翻譯成日常的行為就是:他會透過比較疏遠的方式,維持表面的關係,不想要犧牲私人的時間,以工作優先等等,來「維繫」兩人之間的距離。出了門就不會記得要回家,眼睛沒有看到,就不會想念(有些時候看到了也不會很想)、因為不懂得什麼叫做懷念,也覺得別人不可信賴,所以什麼事情都靠自己來解決,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
這點讓焦慮依戀的人非常難以理解:如果我們在一起之後你總是要把我推開,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在一起?你就和你的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在一起就好了啊?的確,這真的很令人沮喪,焦慮依戀者常常會覺得「從頭到尾只有我一個人在努力」,而焦慮者「說出自己的感受」又會讓逃避者跑更遠,形成一種很有戲的命運鎖鏈:你追我跑,你抓我逃[7]~
這裡我要幫逃避依戀的人說話(等等,根本是幫你自己說話吧?)
- 「你不在」(當我最需要愛~),和「與你保持距離」,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對逃避依戀的人來說,最舒服的關係是保持距離,而不是沒有你。
- 接著上面那一段,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會同時又希望你在,但同時又和你保持距離(這種矛盾的情況)呢? 沒~有~錯!就是那種「心裡深處很在意你、愛你、但是又很怕受到你傷害」的人。
對逃避依戀的人來說,心裡面有一個假設是:只要太過依賴、太過靠近會受傷。所以他們並非不在意你,只是他們在意受傷更多於你。(從這個角度來看,焦慮依戀也不遑多讓:看起來,你的「努力付出」好像是「為他好」,每天打電話好像是「經營感情」,但你是出於「愛」做這些事情的嗎?還是出於「恐懼被丟棄」?)
「為什麼你都不說你愛我?有那麼難嗎?」焦慮依戀說,他不懂這三個字有什麼難的,有時候他甚至懷疑,對方之所以一直不說,是不是外面還有別人?
「我就是不習慣說阿!而且,我每次說了都沒用,隔一陣子你又會再問我……」逃避依戀不懂,這就是焦慮依戀(憂鬱者也會自帶)的左鍵技能,「尋求再保證」(Reassurance-Seeking)[14]。
兩人真正需要的是明白,真正的連結並不是建立在他在或不在,念或不念,而是在對方不在眼前的時候,還是能選擇相信這段關係是安穩的。
不安全依戀的愛情
「這件事我都沒有跟別人說過,你是我第一個講的人。」
「我很少跟別人講這些事情,反正講了他們也不會懂。不知道為什麼,在你身邊我有一種很安心的感覺。」
有些時候,逃避依戀吸引你的,就是那種「都不會告訴別人,他只告訴我」的獨特感,但往往到最後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開始他你很靠近,後來卻變得越來越疏遠?
是因為,「獨特感」是需要呵護的。
沒錯,你很特別,但同時他仍然是那個很害怕受傷的人。你可以想像一隻膽小的烏龜躲在洞穴裡面,好不容易探出頭來看看這個世界,那是因為你很特別。不過,如果你太急著靠近他,他很快又會縮回去了。
不過,「擅長追」的焦慮依戀,有時候會遇上「老是逃」的逃避依戀,俗稱「焦逃配」(跟嬌桃牌,愛齁厚 無關)。
「焦逃配」雖不是最常見的組合[15],不過在一起往往很有「戲」,為什麼呢?
逃避依戀
- 當伴侶遇到困難(或彼此發生衝突),他們會表現出憤怒、否認、或疏離的反應。「厚!你又來了,我不是才教過你嗎!」
- 不會安慰人。當伴侶感到痛苦時,很難表現出同理心,只會用冷漠、煩躁、同情,或者理性的方式只想要「解決問題」。
焦慮依戀
- 常常被自己的情緒填滿(翻譯年糕:總是多多慮),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伴侶的情緒,很有同理心,不過,有些時候會因為「感受太多」,反而受困在自己的情緒當中。
- 焦慮依戀和逃避依戀剛好相反,逃避的人是對伴侶的需求「漠不關心」,焦慮的人則是「太容易受到自己的情緒影響」,兩種不安全的人,往往都沒有辦法冷靜檢視對方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伴侶是焦慮者,一定要清楚告訴他你的需求是什麼,避免他在自己的情緒裡面游泳,然後被自己的情緒溺死,又沒有幫上你的忙。
接著這個,是我覺得整本書[1]當中我覺得寫得最經典的部分:焦慮依戀的人其實有扮演好照顧者的傾向,不過,有些時候焦慮者照顧別人,與其是說以對方為前提,不如說是以自己為前提(希望自己被愛、不要被丟棄)——而這樣的一種擔心,反而不見得能夠讓他們好好的發揮照顧的功能。
整體來說,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愛」這件事情上都遇到同樣的困難:過度在意自己——逃避依戀的人在意對方會不會傷害自己,焦慮依戀的人在意對方會不會把自己丟下,結果搞到最後,兩個人都沒有辦法獲得真正需要的愛,也沒有辦法好好愛對方。
看起來,焦慮和逃避的組合似乎是一種悲劇,不過我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愛上的往往是自己的未竟或陰影
我認為,這樣的命運鎖鏈,或許是因為雙方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不敢夢的那種勇敢——焦慮的人會覺得,怎麼有一個人可以這麼理性、這麼不會受到別人的情緒影響;逃避的人會覺得,怎麼有一個人可以這麼勇敢,願意把自己全部交出來給對方而不害怕受傷。我們都是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不敢奢望的力量。這個看見本身沒有辦法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但如果你願意做出一些調整,你的個性和感情,就有脫離僵化的可能。
要怎麼改變逃避依戀的人,讓他變得比較不逃避?
焦慮依戀的夥伴我知道你在等這頁XD。
如果你很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我必須告訴你,問這個問題的方向錯了。的確,你在這樣的關係當中很辛苦,只有你一個人苦苦付出,但弔詭的是,逃避的人最討厭就是被控制的感覺(這會讓他們想要逃跑),這就是為什麼你叫他一起參加講座、一起看一本書、用某些專家的方式來改變,效果都不太好(你越努力,他逃越快)。
那該怎麼辦呢?如果你是矛盾或焦慮依戀的人,具體的方法如下:
- 放生:好啦我知道你做不到,否則你也不會問這個問題。研究顯示,兩個不安的人在一起關係品質比較差,但弔詭的是常常怨偶難離(分開以後,還會有人愛我嗎?);反觀安全依戀的人更願意在一段關係歹戲拖棚的時候,決定結束感情,而不是讓兩個人都很辛苦的拖著[4-6],因為他們相信「這段結束之後,還有更適合我的人」。
- 尋求諮商的協助:最好的情況是兩個人一起去做伴侶諮商,但是想得美咧,很多時候逃避依戀會覺得你才是有問題的那一個,你才是無理取鬧又歇斯底里的那一個,他們心想:既然是你的問題,為什麼是我要去諮商?」畢竟他們隔絕情緒活得好好的,要有「病識感」本來就不容易。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看下面第三個方法。
- 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不喜歡被逼迫的人什麼時候會做出改變呢?當你不再想要改變他,願意給他空間,他感到安全的時候。
「要給他多少空間?我已經兩天沒有傳訊息給他了耶?」(對他說,可能兩天是很短的時間XD)。當然,這對焦慮的那一方可能是很困難的事,畢竟要你等一天都很不容易了,何況是一個禮拜都不要傳訊息給對方?況且如果都不聯絡他,長久以來壓抑的感覺,不是會讓你最後一次爆發嗎?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對方不願意和你一起去伴侶諮商的話,你可以自己先去諮商處理自己不安的感覺。那你可以變得更穩定了,對方也比較不會受到你的情緒波動影響;很弔詭的是,當你回過頭來處理自己焦慮和不安的問題,因為這段關係變得比較安穩了,他也比較有可能開始正視「自己有問題」;但如果你一直逼迫他,會陷入「他一直覺得你才是有問題的那一個」的迴圈。
當然,如果這段關係讓你愛得越來越不像自己,覺得實在是太痛苦了,結束關係也是一種選擇。畢竟留在一個人總是很冷漠不會有回應的人旁邊,長久下來你也會變得不快樂。
愛久了以後,我們都忘了,放手是一種選擇,暫時不放手也是一種選擇(你這不是跟沒講一樣嗎XD)。重點是(引用我的心理師問我的話) :「現在的你過得快樂嗎?如果不快樂,那是什麼讓你願意維持現狀?有沒有什麼樣小小的改變,可以讓狀況變得有點不一樣?」
性生活與依戀
逃避依戀者的性愛生活通常分成兩種類型:
- 一種是蜻蜓點水的性愛關係,炮友至上,一夜情萬歲──因為穩定、信賴的感情,反而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為什麼會這樣呢?對他們來說,當一段關係需要長期的承諾或者是負擔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有壓力而煩惱[16],反而沒辦法享受性愛。
- 另外一種是,和自己的左右手在一起。岡田指出,逃避依戀的人自慰頻率高於其他類型的人[19],因一方面不用負責任、不用建立親密感情,另外一方面完全可以靠自我掌控,多好(為什麼有一種淡淡的哀傷)不過,「交不到男女朋友」的症狀不在這個討論的行列噢!!
總而言之,對於逃避依戀的人來說,長期交往所需煩心的事情、看到的不安與不舒服,比起從性行為當中得到的快感更多,所以同居後性行為頻率反而降低[18]。
如果你認真看到這裡,就會擔心起「焦逃配」(應該會搞得兩人都嫑嫑的der)。岡田指出,有一個研究顯示(不過他並沒有註明是哪一份研究),逃避男配上焦慮女,通常性行為的頻率會降低——「當焦慮的女性越渴望做愛的時候,逃避的男性越容易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反而沒有辦法在性行為當中獲得歡愉,甚至會產生厭惡的心理。」岡田說。
逃避依戀的人會結婚嗎?
逃避依戀的人其中一個特徵是,害怕衝突以及不太願意擔任決定和改變的角色(因為只要改變,就可能有衝突、情緒)。這個不喜歡把事情鬧大的個性,讓逃避依戀的人通常會和三種人結婚:
1.親友慫恿型:由於他們「面對外來壓力時,很少憑自己的意志反抗爭取,缺乏捍衛自己的想法、不惜與他人抗爭的動力」,往往在親戚朋友勸說之下,覺得「要和這些人抵抗太麻煩了」於是就結婚了。
2.符合幻想型:「對方可能符合自己某部分的理想特質,例如身體的曲線、社會地位、學歷、或者他的側面和自己的舊愛很像」[1]。
上面這兩種由於都不是真正的想跟對方結婚,到最後可能會悲劇收場。岡田說,通常逃避依戀最幸福的婚姻是下面這種:
3.共同嗜好型:「對於逃避依戀的人來說,最容易長久維繫的關係就是在工作、嗜好、才藝或運動等等特定領域上面有相同興趣的夥伴。」岡田說,以工作和事務作為導向,是他們一貫習慣的方式;畢竟逃避依戀的人經常是工作狂*,太過熱衷於工作而疏於照顧自己的人際關係(全身中箭)。
其實,書裡面還有談到逃避依戀的人的工作狀況和工作上面會遇到的問題,不過礙於篇幅就不一一說明,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書。不過整體來說還是那一系列重要的核心特徵「逃避衝突,害怕麻煩,與其要跟人家爭吵會有情緒糾葛,不如忍氣吞聲、把所有的重擔都扛在身上,或者放棄機會,默默離開。」
如何克服逃避
其實逃避依戀,應該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看,一個是所謂的「逃避依戀形式」另外一個是「逃避行為」。逃避依戀的人,還是有可能過著適應良好的生活,可是有可能逃避很多的責任,不願面對問題,保持著一種「反正就算努力挑戰,終究會失敗,那不如不要做。」的心態,岡田說。
其實我覺得,逃避依戀這個風格不一定需要改變,不過,或許可以改變行為。要怎麼改變行為呢?岡田提出了幾個不同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1.擴大術
當逃避的人願意看見自己的傷口,這個傷口也才有好起來的可能。鰻魚媽媽的事件[24]之後,我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然後把這個經歷打出來,狠狠的哭了一場,老實說雖然沒有太大的改變,不過也因為這樣,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並且更能夠接一些些自己的情緒。
對我來說,擴大覺察其實就是一種「完形」,讓那些你沒有好好看過、走完的情緒,有被看見的機會。
等等,我知道每次你看到心理師的文章都會提到萬年老招覺察,好像很有道理又好像很模糊,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能不能夠更清楚一點。
例如,前陣子好久不見的朋友和我約見面,我心裡很緊張(內心第一個想法是:該不會是直銷吧),我還上網把他的名字和一些直銷公司放在一起搜尋,卻沒有查到相關的資訊。相聚之後,才發現他只是單純的想要聚聚,了解彼此目前的工作狀態,而且那天見面我們聊得滿自在開心。
姑且不論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但當天回去之後,我只要想起這件事情,就會想要把拳頭握緊,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以往,我就會「跳過」,繼續做我的事情,做投影片、分析資料等等,但我仔細的感受了一下,我覺得它觸發的似乎是「我覺得人不可信任,可是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如此」、「我覺得我誤會他,有一種罪惡的感覺」等等。
於是我好好的感受這個情緒,儘管以往他在腦中停留的時間大概只有零點幾秒。
當然,這件事情並不會讓我的人際交往立刻變得順利,不過,當我再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就不會再把拳頭緊緊的握著了,因為的情緒已經好好的感受過了,它就沒有再襲擊你的必要。改變並不容易,那就看你願不願意停下來,多經歷一些情緒。
2.具象術
恐懼是想像出來的。
有些時候,當你越逃避不去看那些讓你恐懼的東西,那個恐懼就會無限的膨脹;但很弔詭的是,當你轉過頭去看他,就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可怕。可以一邊結合深呼吸,一邊想象最害怕面對的情況:
- 同學會
- 冷場焦慮
- 和長輩打招呼
- 說完再見之後,卻又忘了拿東西需要回去再和剛剛揮別的朋友再見面
這就是江湖上盛傳的「暴露不反應」(exposure),一開始的確比較難,不過當自己能夠在想像的畫面當中慢慢保持平靜,如果你覺得自己時時有一些風險,或者是一直無法完成,建議找心理師或專業人士一起練習。
3.換眼鏡
並非每個逃避依戀都有「為了完美而拖延,如果不完美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做」的症狀,但此招特別適用於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如拒絕上學或是逃避工作的人。有些人的拖延或逃避,是因為把自己設立的太高的標準和期待:
「我這份報告一定要做到90分」
「既然要去開會,就得要有有萬全的準備」
結果給自己越多的期待,反而壓力越大,或者是乾脆就不做了,以避免接收到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問題是,要如何降低期待呢?其中一個方式是「重新框架」(reframing),例如「我如果去考研究所,就算考上了,一定也會比不上那裡和我一起考上的同學」可以改成「有些時候輸給班上的同學,會不會有某些好處?」
書裡面還有教別招[1],例如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培養與身邊的朋友共同的生活興趣等等。
自己是逃避依戀,有沒有實用的方法?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些方法,對你來說太遙遠,那麼我來分享實際上面可以做的方式好了。
從認知、情緒、到行為,其實是一條雙向的路線,如果你覺得改變腦袋和覺察情緒對你來說是不容易的事情,那就反過來吧:改變你的行為[23]。具體來說,逃避的人可以做下面這幾件事情*,讓你更能夠靠近些你很在乎(但是卻無法好好靠近的)對方,以及更靠近自己的情緒:
- 照片法:俗話說眼不見心不念,如果希望有多一點的機會可以「念」,那就讓自己可以看到吧。把手機的line背景設成你們兩個的合照,或者是在你覺得有隱私的地方可以放對方的照片(相信我,逃避依戀的人絕對不會想要把照片貼在辦公室,手機桌布或者是電腦桌布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所以不要再逼他了),透過「你可以接受的靠近」,慢慢訓練你「容忍親密」的能力。
- 衣服法:我每次回彰化的時候,都會帶一件女朋友的衣服,這樣子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聞到它的味道。這個是遠距離戀愛情侶常用的方法,雖然有一點變態,不過如果可以增進想念(前提是你認為這個想念是舒服的),何樂不為呢?
- 清晰法:記得前面提到的嗎?焦慮依戀太過在意對方對自己的看法,逃避依戀太過擔心對方太靠近會傷害自己,兩個人都沒有辦法好好地在意這段關係,只在意自己的害怕(一個長頸鹿只想到自己的概念),所以在溝通或討論問題的時候,請記得說清楚彼此的需求是什麼。
例如,當對方「幫」你生氣、或者同理你的情緒(但這不是你要的)的時候,可以清楚地跟對方說,現在你需要的是空間而不是在旁邊一直嘮叨唸;同樣的當他需要的只是陪伴,而不是你一直用理性和邏輯在幫他想辦法的時候,你也要閉上自己的嘴巴,給予一個溫暖的空間。
這一開始很不容易,但就像練習腳踏車一樣,慢慢做,就會漸漸上手,重點在於 #你願不願意當那個先開始改變的人。
其實,沒有什麼一定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逃避依戀的你不能夠辨認 當對方做哪件事情的時候能夠讓你感到安全 ? 那些親近的行為是你可以接受而且不會想要逃跑的?(而不是他 不做 什麼的時候會讓你覺得舒服),他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愛你。畢竟,在缺乏安全感的人的世界裡,「就算我不做什麼你也會愛我」是一句很難成立的話,讓他能夠做點什麼,也是給他一種安心的保證。
例如,我今天發現的,我有時候會有胸口很緊的狀況(這可能也是某種情緒的訊號不過我道行還不夠還沒找到那是什麼),無意間她伸手過來摸我的胸口,我覺得很舒服,於是我們把這個方法稱作「摸摸胸 therapy 」,然後多摸2下哈哈哈。(*不過,這是我自己覺得有用的,沒有研究)
你呢,對你來說那些動作是比較不「危險」,而且也可以增進兩人親密的?
不過,走筆至此,我們應該思考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既然逃避依戀的核心困境在於「不安」,那麼什麼才能夠化解不安呢?
答案是: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你一定會覺得奇怪,如果逃避依戀的人這麼抗拒與人親近,那為什麼他們仍然會談戀愛呢?
事實上,我認為逃避依戀的人在內心深處仍然是渴望和人連結的,只是因為他們害怕受傷、擔心尷尬、不曉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如何……這些種種的憂慮,讓他們把人際關係推得很遠。
然而,詩人Emily Dickinson 在古時候已經開示過了:「只有愛能夠療癒愛」,研究顯示,真正治本讓逃避依戀的人變得安全,沒有第二個方法,唯一的方式就是建立穩定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藉由感情、親情、諮商關係等等來形成。
「可是我就是魯蛇,找不到人愛我,也沒有閒錢去諮商,該怎麼辦?」施主,那麼這個時候我就會建議你出家(喂~),不過說真的,內觀、禪修、打坐、正念與認知療法[4],都是研究發現對於增加安全感和自信有所幫助的方法。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透過調整呼吸和正念來改變自己依戀風格的方式,請參閱這系列的書籍[20-21]。
就像岡田說的:「我們能夠選擇都不是結果,而是現在這個當下怎麼活⋯⋯一味的逃避活下去是一種方式,放棄逃避、毫不畏懼的面對傷害也是一種方式,端看你怎麼選擇……但無論如何,就算結果會失敗,我們還是有挑戰的自由。」[1]。
心理咒語:不要被自己想像的結果給束縛了。當你放棄受傷的可能,也同時放棄幸福的機會。
結語
最後是我個人的一點小小心得,關於依戀風格的測量和特質,或許我寫的許多文章應該都有涉獵,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建議去找專業的量表來評估,前面提到的一些特徵,是岡田在他的工作經驗當中,歸納出來的幾種類型的人。不過,不論是量表的測量,或者是臨床工作的觀察,都有它的極限,而且我也認為,即使是逃避依戀的人,也有很多種不同類型和表現的樣態,所以也請大家給自己和給這個名詞更多的彈性。
我也越來越覺得,岡田區分出來的「形式」和「行為」是很重要的,由於依戀風格有一部分是決定於早期被養育的經驗,想要改變可能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或許可以透過和不同的人建立關係而有所調整,或者是知道自己的狀態,調整和伴侶的互動行為,如果這個也沒有辦法做到,也可以退一步,透過某種方式搞清楚自己和伴侶的某些「密碼」,就能夠在依戀愛形式沒有太多改變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有品質較為良好的關係。
最後,我想要引一個我經常拿來安慰(?)不安全依戀的人的研究:在火災發生的時候,安全依戀的人往往扮演安撫大家的角色,焦慮依戀的人往往會最先發現起火的地方,而逃避依戀的人往往會最先找到出口。可見得,不同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上都有他擅長的地方和重要性[17](請想像一下火災時,3個人都是安全依戀會發生什麼事)。
「沒有誰的日子是晴朗的。」詩人宋尚緯說[22],即使是安全依戀的人也會有不安,也會有他人生的困難。
看見自己的特點,調整和重要他人的相處模式,為彼此保留更多的彈性,就算是一輩子都當逃避/焦慮/矛盾依戀的人,也有可能會有幸福的人生。當然,如果你有嚴重的情緒、焦慮、憂鬱等等議題,還是建議尋找專業人員的協助喔。
心理師醫師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6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