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愛人,愛上了別人:關於外遇、劈腿與第三者的9大問題

文章日期:2021-10-25觀看人數:66610人

三角關係9大習題
劈腿行為中三方角色背後的心理因素相當複雜,又有那些常見的問題,是人們常困惑的呢?

我的愛人,愛上了別人:關於外遇、劈腿與第三者的9大問題

你介入過別人感情嗎?

還是你總是不小心喜歡上很多人?

還是你是那一位永遠在燈火闌珊處原諒別人的正宮呢?

這篇文章透過心理學,來解答關於外遇、劈腿與第三者的9大問題:

  1. 為什麼已經有了我,他還是要跟別人打情罵俏、搞曖昧?
  2. 那麼怎樣才算是劈腿呢?精神外遇算不算呢?
  3. 在感情的世界裡,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嗎?
  4. 為什麼一個人會劈腿呢?每個人都有劈腿的因子嗎?
  5. 第三者跟元配的心理狀態又是什麼?
  6. 性交易的出軌跟劈腿有什麼不一樣?
  7. 對方外遇了,面對劈腿,我應該怎麼辦?
  8. 不放手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我才能看破?
  9. 如果選擇原諒,怎麼面對心裡去除不掉的外遇疙瘩?

第1題:為什麼有了我,他還是要跟別人打情罵俏、搞曖昧?我該抗議嗎?

你覺得一個人同一個時間可以愛上幾個人?這個是人類學家Helen Fisher於一次TED演講當中問大家的問題(Fisher, 2009),其實人是「連續單偶」的動物,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同時間會愛上一個以上的人,問題只是出在於:我們是否要選擇和一個以上的人發展親密關係而已。

換句話說,他有了你之後還喜歡上別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有些人會因為責任、對彼此的在乎、對這段關係的重視,而選擇捨棄其他「可能發展的情感關係」(Alternative),有些人則會同時(不論是明著來或是暗著來)和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

張筱君、阮芳賦與簡上淇(2013)曾收集231位已婚民眾的匿名問卷,其中含男性問卷119份(35人有過外遇)、女性問卷112份(20人有過外遇),換算下來29.4%的男性與17.9%的女性曾有外遇,對象通常是同事/朋友。所以男人比較容易外遇嘛!等等,雖然該研究指出男性比女性的比例還要來得高,不過有可能是男性相對於女性比較願意承認他們外遇——這並不是說男性比較誠實,而是說有可能是他們承認,所面臨的社會壓力較少。

根據推拉理論(Levinger, 1999; 蕭英玲, 2003),元配如果表現出越多的負面行為,就越容易把伴侶推向另外在外面的第三者;但如果你真的去訪問那些元配,有些時候他們會說,他們也知道「這時候應該要表現得照顧體貼、不要給對方壓力」但有些時候就是沒辦法,會動不動就想要酸他一下(失落戀花園團隊, 2017)。

有一些人會在自己的伴侶劈腿之後,利用劈腿的方式來進行報復背叛性愛(Revenge Sex)(Meston & Buss, 2009),跟其他人發展戀愛或者是性愛關係,可能是為了氣伴侶、可能是為了表示「就算你不要我還是有人要的」,不過往往都只能獲得短暫的痛快感,爽過以後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

第2題:那麼怎樣才算是劈腿呢?精神外遇(心靈上的劈腿,如聊天、相互喜歡,但沒有發生性關係)算不算呢?

有一種說法是:男性比較在意「肉體出軌」,女性比較在乎「心靈出軌」,不過,研究發現可能要和你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用什麼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有關。例如,曾經有被劈腿、劈腿別人的經驗的人,可能回答的就還沒有這種經驗的人不一樣;強迫寫問卷的人從兩個當中選一個比較不能接受的,或者是用量表問「不能接受的程度1到5分」結果也不會完全一樣。另外,有一些研究發現依戀風格也會影響他們的在乎程度(Levy & Kelly, 2009)

重點並不在到底是男性或是女性比較在意哪一種劈腿,而是「你在乎哪一種劈腿」。

當他說他和別人發生性關係、或者是他喜歡上別人了,哪一種比較讓你不能夠接受?為什麼你不能夠接受?

其實這個不能夠接受的感覺有很多種可能,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可能包括了:

  1. 不潔的感覺,覺得對方很髒(當天的廣播裡面有聊到很多,有興趣的可以點連結來看)
  2. 被拋棄的情緒:原來我並不是他最愛最在乎的人。
  3. 被背叛的情緒:為什麼要背著我做這種事情?我以為我對他很了解、沒想到我對他一無所知。
  4. 社會比較:這是我不夠好,他才會外遇?為什麼我已經做這麼多了,他還要去外面找一個?對方到底哪裡比我好?

比起去比較哪一種劈腿出軌是哪一種性別比較在意的,不如去想想自己在意的是什麼,以及那個在意的背後到底藏了一些什麼。

第3題:在感情的世界裡,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嗎?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流行,但實際上我們必須先定義一件事情:「愛」是什麼?

如果根據Sternberg (1986)最流行的愛情三元論,愛其實應該包含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與承諾(Commitment)(雖然後來這個理論的創始人也推翻了自己的理論XD),一個可能的思考點是:你跟他之間還有激情的火花嗎?還了解彼此嗎?還對彼此有責任嗎?不論這些答案是或否,都是愛的一種形式,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劈腿的時候,有可能他對於兩個人的愛是不同的,可能對於其中一方只剩下承諾,對另外一方只有激情,有點難比較「他比較愛他,還是比較愛你」。

相較於討論這個,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不被愛的感覺」,在所有親密關係的研究當中都指出同樣一件事情:重要的並不是「事實」,而是你在這段關係裡面「你眼睛裡看到(Perceived)的事實」(Iafrate, Bertoni, Donato, & Finkenauer, 2012; Reis, Clark, & Holmes, 2004; Smith & Reis, 2012)。換句話說,從你眼睛裡面看出去的東西,遠比現實世界來得重要,所以,根本不需要去衡量他實際上愛你多少,而是要去衡量,你感覺到的愛是多少、他認為他對你有多愛,這個才是明顯影響兩個人關係滿意度的重要因子。

因此,這個問題應該改成: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比較不被愛的那一個,那麼這種「不被愛的感覺」對你、對你們的關係影響是什麼?

第4題:為什麼一個人會劈腿呢?每個人都有外遇劈腿的因子嗎?

大概10年之前,我就想說有沒有可能可以研究所謂的劈腿性格,沒想到竟然有人研究了。一般來說,逃避依戀(DeWall et al., 2011)、游移手段的愛情風格的人(蘇巧因, 2008),比起其他人更容易劈腿。

不過,真正會影響一個人決定的因素有很多,性格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可能有情境、當下的情緒、壓力、對方的特質等等,我們不太能夠只考慮那個人自己的狀況,還需要考慮其他更多複雜的因素。還有一種經典的鄉野傳說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曾經劈腿過的人,一定還會再劈腿。當然也有研究發現曾經有劈腿經驗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可能劈腿(蘇巧因, 2008),不過畢竟基於研究倫理,我們不太可能真的「操弄」劈腿,所以所有的結論都是「相關」研究的結果,很難用因果推論的方式來斷定:「如果你有劈腿性格,就一定比較容易劈腿」。

換句話說,儘管一些性格和劈腿有關,我們也無法斷定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會劈腿。

第5題:第三者跟元配的心理狀態又是什麼?

失落戀花園的《三角關係完全手冊(電子書)》裡面具體的談到了第三者和元配的心理歷程,最常見的其中一種典型就是兩個人會經常進行比較(Comparison),想知道對方究竟比自己好在哪裡,試圖去獲取對方的資訊、甚至做出更多來贏過另外一個人。

第三者有一個明顯的狀況,就是會覺得自己才是對方最愛的那一個;而元配會覺得,自己才是一直在等待、正牌的那一個。兩個人都擁有劈腿者的一部分「正統性」,卻因為相信自己才是對方真正對的人,所以暫時還沒有想要放開這段關係。

第6題:性交易的出軌跟劈腿有什麼不一樣?

糟糕,我還真的沒看過性交易與劈腿的比較研究耶,先講一樣的部分好了,我相信兩種情況底下,倘若元配是事後才發現的(而不是事先溝通好讓對方去進行性交易),元配可能都會覺得「是不是我不能滿足你、你才去找別人?」會有一種「自己不夠好」(不論是性愛能力或個性上)的擔心,光是這件事情可能就會吵一架。

不過,社會比較是一個無所不在的現象,當元配發現自己的伴侶是去進行性交易而不是劈腿的時候,有可能會和自己的朋友比較,倘若發現他們的老公或老婆出去外面是找有情人關係的第三者而不是性交易,心裡面就會有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欣慰的感覺,自我安慰:好吧,至少他不是去外面亂搞,只是解決自己性的需求。

我想,如果不是兩個人事先討論好讓對方去進行性交易的話,那麼可能要注意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們的關係是否有了問題?許多研究都發現,戀愛滿意度與性愛滿意度呈現正相關(Denise A Donnelly, 1993; D. A. Donnelly & Burgess, 2008),用凡人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們現在方面出現了問題,或許你們的關係本身也有一些問題。總之,這個問題要檢查起來相當複雜,建議可以參考《性愛好科學》這本書,裡面鉅細靡遺地談到了環境、情緒、對方和自己的狀態如何影響在性裡面的感受。

第7題:對方外遇了,面對劈腿,我應該怎麼辦?

先決定你到底是要「放生」還是要「放下」。

放生是指,就讓他自由,自己重新去找另外一段新的關係另起爐灶,結束你和他的關係;放下是指,可能是原諒他、可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總之以某種方式原諒對方,然後繼續你和他的伴侶或婚姻關係。

講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做起來超級難的!因為要決定要留下來或是分開,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還要再「原諒他-不原諒他」中間找到平衡,根本是比倒立繞著地球走一圈還要困難。

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責怪自己」,有些書籍會說兩個人之所以會走到目前這樣的關係,對方會去找另外一個人,表示原本的感情就有一些問題,出軌外遇只是這段關係當中困境所產生的的出口,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比較支持,對方會劈腿或外遇,並不一定是原先的關係就有問題,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陳靜儀(2004)指出,對方劈腿可能也和你們關係好壞無關,例如他本性就有上面談的一些劈腿特徵,所以你不太需要先責怪自己,要先練習讓自己的內在平靜下來,再來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辦。

第8題:不放手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我才能看破?

我記得這個問題先前才和律師娘在直播的時候談過,那時候律師娘的答案是「不甘心」,不過心理學上面其實沒有所謂不甘心的明確定義,所以我仔細想了一下,不甘心這三個字,可能牽涉到的層面至少有下面這幾個:

  1. 前面談到的和第三者比較
  2. 在這段關係當中的投資:根據經典的投資模型(investment model of relationships)(Rusbult, 1980, 1983),影響一個人是否留在一段關係當中的因素有:關係滿意度、在這段關係裡面的投資、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替代對象(就是別的可能跟你在一起的人)等等。當你在這段關係裡面已經花了很多的時間、青春、金錢、甚至可能有了孩子責任等等,留在這段關係裡面的拉力就會增加,這時候如果沒有其他的對象,就算你在這段關係裡面不是很開心,你也還是不會選擇離開。
  3. 害怕被拋棄:倘若過去有被遺棄、拋棄、背叛的經驗,不論是在感情或者是家庭關係當中,那麼對方劈腿的這個事件,很可能會勾起你一些被拋棄的焦慮,換句話說,那些不甘心的憤怒、悲傷,有可能只是表面情緒,深層的情緒是「原來自己最終還是要一個人」的那種恐懼和擔心。如同胡展誥 (2017)所指出,有時候我們會選擇表面情緒,表現出生氣、不甘心的樣子,是為了逃避內在更多的害怕。

幾乎所有的書籍都提到類似的方法:放下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承認事實和面對自己的情緒(失戀花園團隊, 2017; 吳姵瑩, 2017; 周慕姿, 2017)。前面提到的一些書應該可以協助你去面對這些情緒,不過如果你是習慣否認、隔絕自己情緒的人,我會推薦胡展誥(2017)的《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有談到和情緒接觸的方法,以及如何不被自己的情緒給抓走。

第9題:如果選擇原諒,怎麼面對心裡去除不掉的外遇疙瘩?

海苔熊:我覺得蠻弔詭的是,當你越想要除掉心裡面的疙瘩、越想要原諒他、不去在意那些事情,你反而會更在意。但相反地,如果你容許自己讓那些疙瘩繼續存在,接受「本來有一些部分就是不會好的」,這疙瘩反而有淡化的可能。

在我們先前進行的三角關係研究當中發現,真正困擾當事人的往往並不是這個關係的狀態本身,而是內在有兩個自己在拉扯,一個自己想要繼續留在關係當中,另外一個自己想要離開、結束關係(可以參考《愛的太累了:如何好聚好散,分手不出惡言?》)。

因此,要能夠放下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還沒有辦法那麼快放下(是不是很弔詭XD)。不管你是看到他的一些行為會疑神疑鬼、他不在的時候你就會莫名的焦慮、腦袋會出現各式各樣不同的小劇場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狀況。

畢竟,你要能夠先原諒自己,才有機會可以真正原諒他。

 

 

延伸閱讀

  • DeWall, C. N., Lambert, N. M., Slotter, E. B., Pond, R. S., Deckman, T., Finkel, E. J., . . . Fincham, F. D. (2011).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302-1316. doi: 10.1037/a0025497
  • Donnelly, D. A. (1993). Sexually inactive marriag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0(2), 171-179.
  • Donnelly, D. A., & Burgess, E. O. (2008). The decision to remain in an involuntarily celibat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2), 519-535. doi: 10.1111/j.1741-3737.2008.00498.x
  • Fisher, H. (2009). Why Him? Why Her?: Finding Real Love By Understanding Your Personality Type (楊麗, Trans.): Henry Holt and Company.
  • Iafrate, R., Bertoni, A., Donato, S., & Finkenauer, C. (2012).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understanding in dyadic coping among young and mature coupl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3), 401-419. doi: 10.1111/j.1475-6811.2011.01369.x
  • Levinger, G. (1999). Duty toward whom? Reconsidering attractions and barriers as determinants of commitment in a relationship. In W. H. J. J. M. Adams (Ed.),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itment and relationship stability. (pp. 37-52). New York: Plenum.
  • Levy, K. N., & Kelly, K. M. (2009). Sex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A Contribution From Attachment Theo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168-173. doi: 10.1177/0956797609357708
  • Meston, C. M., & Buss, D. M. (2009). Why women have sex: Understanding sexual motivations from adventure to revenge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Macmillan.
  • 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In D. J. Mashek & A. P. Aron (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201-225). Mahwah, NJ: Erlbaum.
  • Rusbult, C. E. (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2), 172-186.
  • Rusbult, C. E. (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 the developm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involve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 101-117.
  • Smith, S. M., & Reis, H. T. (2012). Perceived responses to capitalization attempts are influenced by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threa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2), 367-385. doi: 10.1111/j.1475-6811.2011.01367.x
  •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 失戀花園團隊. (2017). 三角關係完全手冊(電子書). Retrieved from 失戀花園 website
  • 吳姵瑩. (2017).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台北: 遠流出版.
  • 周慕姿. (2017).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台灣: 寶瓶文化
  • 胡展誥. (2017).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台灣: 寶瓶文化.
  • 張筱君, 阮芳賦, & 簡上淇. (2013). 已婚與未婚男女在婚姻與外遇認知之調查研究. [The study in the survey of the marriage and the affairs cognition:for married and single men and women.]. 人文社會電子學報, 9(1), 17-38.
  • 陳靜儀. (2004). 「噤」與「進」婚姻第三者的主體敘說與意義建構. (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
  • 蕭英玲. (2003). 女性外遇:動機,發展與態度.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5(4), 1-29.
  • 蘇巧因. (2008). 劈腿者之人格特質,愛情風格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劈腿 #情緒勒索 #外遇 #出軌 #第三者 #外遇後果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