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腿心理學:為什麼要劈腿?如何結束劈腿?
劈腿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相當複雜,任何人都不會在關係的開始,就預備著另一段關係的到來
劈腿心理學:為什麼要劈腿?如何結束劈腿?
《陳奕迅 低等動物》
喉嚨很乾 所以愛上你的吻
嘴唇需要覺得 曾被誰期待過
身體空虛 所以愛上你擁抱
胸膛需要記得 也被懷念過
兩個人互相的欣賞 愛情不過是這樣
給慾望找個對象 本質上都是一樣
在愛情的世界裡是沒有天天在過年的,就算我們一心一意地期待著在愛情中永遠處於熱戀,渴望著這就是彼此的唯一,因著在關係中的需求未滿足,情緒未被照顧,粉紅泡泡終會在觸碰到現實世界時隨之破裂。
劈腿有徵兆,愛可以被分裂
她的另一半以感情議題為由替她預約了諮商,進到諮商室的她有些坐立難安,先說了她們的感情很好沒有什麼問題,再說自己最近的睡眠、飲食和情緒有多糟,然後說了工作上的煩悶,努力交代另一半為她預約的原因。
我再次探問預約時的感情議題,是否在關係中出現困難,她緊咬下唇低頭沈默許久…「那是我公司另一個部門的同事,一開始只是覺得他是個聊得來又很幫我的人,後來漸漸感覺他都知道我工作上的困難,懂我在說什麼,然後愈來愈發現他總會盯著我看,問他為什麼,他說喜歡我的笑容,好像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可是…」。她滴下眼淚問我「我心裡知道,雖然很喜歡這個同事,大概有愛吧!但我也愛我另一半,我是想和他一輩子的,只是無法保證不再喜歡上別人,我該怎麼辦…」。
「那妳和另一半現在的關係如何?」她訴說了她和伴侶的戀情是怎麼開始的,學生戀愛的他們算下來已經交往了10年,在離開學生身份進入職場後她們決定住在一起,原來的無話不談和笑聲因為工作性質不同、上班時間交錯、新鮮轉為習慣,她們從同居情人變成了同居室友⋯⋯
「我們好像只是住在一起,他只知道帶我去餐廳吃飯就是安慰和關心,告訴我不要想太多大家都一樣累,要我體諒他工作也很辛苦,說在一起這麼久了,如果不是因為愛我喜歡我的笑容怎麼還會在一起,有什麼好一直看的…」。
我靜靜聽她說好多在關係中的期盼與無奈,她並沒有因為多了一份愛而顯得光彩,也沒有更加深安全感和滿足感。是什麼讓她們不再告訴對方工作上的為難與疲累?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看的不再是對方的眼神與笑容,而是手機和電視?她不再感到被了解、被懂,也不再被他吸引、對他心動。
一個人為什麼要劈腿?
人們總是習慣用負面的眼光看待劈腿這件事,可能會用渣男、賤女人等稱呼,來形容一個人的劈腿行為,但我想關於劈腿的成因與動機有許多種說法,包含過去創傷經驗、原生家庭影響、依附需求未滿足等。當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性、親密、陪伴、安全感、情感投入五大需求未得到滿足時,便容易藉由其他關係來尋求滿足。
就好像她說的「一開始只是覺得他是個聊得來的朋友,他懂我在說什麼,好像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因為在親密關係中,感覺不被在乎及不被愛,和理所當然的共同生活讓我們感到害怕,也讓我們用一種連自己都難受的方式來得到愛。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在關係的開始,就預備著另一段關係的到來,在愛情裡頭,當親密關係逐漸疏離時,其實正是警示關係中存在著未滿足的需求。而時間與環境的轉變,都會讓未滿足需求的感受加深,這時若出現一個能夠滿足需求的對象,向外尋求另一段關係以獲得滿足的吸引力便會增強。因為在那當下,讓愛分裂是我們唯一能找到滿足依附需求的方式。
劈腿者,永遠都不可能真的被原諒
他們前後走進諮商所,兩個人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關心著彼此是否要喝水或上廁所,對於彼此的關係盡可能輕描淡寫地說出互動上出現的「小困難」,但沒有人有勇氣說出那個「小困難」是什麼。
兩人互看了好久後,他開口了…
「我本來只是想用性來忘掉煩惱,因為我不用擔心這個人會不喜歡或不高興,後來開始覺得跟這個人聊天很輕鬆,我不用思考說什麼或做什麼才是對的,也不怕聽了覺得我這麼想很糟糕,我以為這樣可以讓我面對她的時候不再吵架」。
她在旁邊泣不成聲,他抽了兩張衛生紙,對摺擺在她的旁邊,
「我還是想跟她在一起,我只是不知道怎麼跟她相處,我好後悔傷害了她…」
我們個別談話時,他小心地道出劈腿的經過,好似深怕我也如社會眼光一般地撻伐他,隔代教養的他從未相信能夠被愛,也很難放心將自己交給另一個人,再親密的關係到頭來都還是剩下一個人。
當被發現劈腿時,那股「我是壞人,我傷害了我愛的人」的自責與愧疚,對關係存在的不信任與不會被愛的感受更加強烈,既想放棄一切逃跑,又想贖罪以得到寬恕,更希望感受到即便是這樣的自己也仍然能夠被愛。
我看著他的糾結,時而一付沒事的樣子,時而眼眶泛淚,充滿著罪惡感與愧疚的煎熬,
「我是個糟糕不值得被愛的人,我傷害了我愛的人,也破壞了我們原來所擁有的信任」。
這時我好像有點明白,事實上劈腿者並非如外界所想的那麼置身事外。或許劈腿能夠帶給他們一些正向的情緒感受和需求的滿足,但是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也承載著負向的想法與感受。
看見伴侶的受傷而產生自我懷疑、愧疚自責與罪惡,內在複雜矛盾的情緒,如同背負著一輩子的罪。
劈腿者在感受到需求的滿足時,也承載著負向的自我懷疑、愧疚與罪惡,內心充滿著複雜矛盾的情緒
那些一個人所渴望的「被愛」,去哪裡了?
陳奕迅的《低等動物》,唱出了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最原始的討愛樣貌,
渴望被期待、被記得與被愛。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瞬間感受到自己心中那股在愛情裡,對情慾與親近的渴望,這不就是每個人在投入親密關係時所想要的嗎?
可是怎麼會演變成不能再要到了,或者是不再認為能得到了呢?
愛情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立,得要雙方彼此感覺到「親密」地靠近與心靈交流、「激情」地吸引與心動、「承諾」與約定兩人的關係真實存在,當其中一者消弱或被遺忘時,愛情就會變質,而愛情的依附對象也會因此轉換跑道。
就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親密關係是帶給我們安全感的庇護所,當爭吵不斷發生、重話講到傷人、冷眼看待一切等,讓關係受到威脅或破壞時,不管是焦慮不安(焦慮依附)與害怕無助(逃避依附)的情緒感受,都帶著對關係的許多不確定與恐懼,也都讓我們更加渴望看見和被愛。
當上述兩位故事主角發現自己渴望被愛的需求,追根究底是來自於在親密關係中的焦慮與害怕,因為焦慮沒能被好好理解,害怕不被接受與滿意,而需要透過別的關係來滿足時,也因此在原來的關係中產生更多的卡關與阻礙。
「真實的生活緩緩滲透,但我們依舊不願接受。我們想要伴侶維持當年在聖壇前交換戒指的模樣,彷彿我們能讓時間靜止。唯有真愛,才能與人世間其他的愛相互比擬。當我們付出一切時,我們不會有損失,恐懼、嫉妒、無趣與單調也能隨之消失。」—《外遇的女人》
這似乎就是在說人們之所以向外尋求被愛,是因為對愛情有所期待,當感受到期待不能被好好對待的衝擊,挑戰了我們「相信被愛」的能力,這當中也包含我們是如何看待「被愛」這件事,應該要做到什麼才能叫愛。
如何結束劈腿?
每當我問起如故事主角般的案主「你是怎麼發現自己感覺到不被愛的?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對方常是難以回答的,因為那可能是一種打從心底就覺得自己不重要,或者不值得被愛的心情,也可能是一種告訴自己不能太相信,或者不能太放心去被愛的自我保護。
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但當逃避沒有比較好過,反而引發更多的罪惡、愧疚、自責,甚至覺得混亂、孤單,那或許我們都需要擁有如同兩位故事主角的勇氣,回到關係裡頭,不再讓自己在關係中落單,重新尋找那些所渴望的「被愛」。
在關係裡,沒有壞人或好人,只有愛人
我們都容易在愛分裂的同時,也走入關係的迷霧,看不清楚究竟在關係裡所渴望的是什麼,只剩下從劈腿關係中感受到的一絲輕鬆與自在,以及存在於原關係的罪惡與難受。
為了讓愛不再需要靠「分裂」來滿足,首要步驟就是先幫助自己覺察與釐清兩件事:
- 在劈腿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輕鬆與自在從何而來?
- 在原關係中,除了因劈腿而感受到的罪惡、難受之外,與「元配」相處互動時,總是存在的心情和那一直覺得空空未感到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焦慮、挫折、害怕等心情多半是有的,但為了讓痛不再盡情發酵,必須深吸氣,將自己在關係中一直感覺到的傷做個清創。接下來,你需要正視兩件事:
- 真實與脆弱的展現應該是基本才對,是什麼讓你無法在這個重要的關係中承認脆弱呢?
- 從始至終都想要被肯定、被了解與被愛的心,如何能夠不再只是攻擊或沈默,而是化作一句帶著能量的言語被聽見呢?
在關係中的任何人都不是故意傷害,也不是有意受傷,只是太重要也太在乎,即使感受不到愛或不愛,也能確實感受到那份在意。既然如此,放聲宣告是接著要做的:
- 說出你的害怕與在乎。例:我好想讓你(妳)知道,我有多在乎你(妳),多害怕我們不再…。
- 說出你的需要。例:當你(妳)沒因為我劈腿或是我們再次爭吵而離開時,我確定了你(妳)仍然在,同時也感覺到被愛。
最後,劈腿是必然的事實,如同傷口癒合後的疤痕,不會因為了解而消失遺忘,但疤痕只會是疤痕,不再隱隱作痛。
在關係裡,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已不重要,你們都只是愛人。
註1:Bartholomew & Shaver於1998年把成人的依附型態(Attachment Style)歸納為四類:安全型(Secure)、焦慮型(Preoccupied)、排斥逃避型(Dismissive)、害怕逃避型(Fearful)。焦慮型的人對自己的看法較負面,渴望透過尋求他人認可來得到安全感。排斥逃避型的人對自己的看法較正面,但對別人缺乏信任,會透過逃避親密關係來保護自我價值感。害怕逃避型的人對自己和別人都呈現負面看法,因為害怕失去或被拋棄,所以逃避親密關係。
(附記:作者為諮商心理師,關於文內諮商內容係作者整合諮商經驗中劈腿個案樣貌所改編的)
參考文獻
- 呂盈潔(2008)。多重戀情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 蔡明君(2010)。成年前期未婚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情感出軌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 Allen, E. S., & Baucom, D. H. (2004). Adult attachment and patterns of extradyadic involvement. Family Process, 43, 467-488.
- Bartholomew, K., & Shaver, P. R. (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Do they converge? In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pp. 25-45).New York: Guilford.
- Feldman, S. S., & Cauffman, E. (1999). Sexual betrayal among late adolescents: Perspectives of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aggrieved.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8(2), 235-258.
- Lewandowski Jr., G. W., & Ackerman, R. A. (2006). Something’s missing: Need fulfillment and self-expansion as predictors of susceptibility to infidelit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6(4), 389-403.
- Paulo Coelho(2015)。外遇的女人。時報出版。陳佳琳譯。
心理師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李亮慧 諮商心理師
商品數量:2
文章數量:5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專任心理師及中區社福機構特約心理師。看起來年輕的「騙呷」樣貌,在心理這塊領域的工作經驗也默默累積了好幾張A4。喜歡演講和團體時的自由發揮與同在,也喜歡諮商時一次只要注意一件事,就是坐在我眼前的這個人、這對伴侶或親子,在諮商的過程中能夠從不斷找答案的過程發現自己、接觸自己及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