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逼婚壓力大?適婚年齡,你最該先嫁給自己

文章日期:2021-04-27觀看人數:5850人

「你這樣老了怎麼辦?」但看著父母的婚姻生活,她感覺當中沒有愛,只是某種功能性的展現,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等,這個社會好像比她更著急她結不結婚!

當然她是需要、也渴望情感的,不過她清楚知道自己願意等待,至於等什麼?她說不知道,只是「總是沒有遇見像年輕時那樣,對待我夠好的男生…」

適婚年齡,內心也很焦慮

小莫因為各式各樣的焦慮前來諮商,身體狀況不佳、工作壓力大、長輩逼婚… 讓她生活品質與睡眠品質皆受到影響。

在諮商時小莫用一任一任的男友交代她求學時期的輝煌史,高中到大學她在社團、系學會收到的情書成山,可以感覺她有點害怕我不相信,有次諮商還特意帶來,如數家珍地與我分享那些逝去的青春與美好。

畢業進入工作之後,她並非沒有戀愛機會,家族長輩偶爾也會突然迸出「某某某也還沒結婚」的撮合,隨著一年又一年莫媽總是說著「你這樣老了怎麼辦?」

雖然小莫也總是立即性頂嘴反駁,侃侃而談各種新觀念,但內心卻不時亮著紅燈,好像隱約地她也堅信著這樣可以「比較正常的」終老,但她總是沒有遇見「像年輕時那樣」對待她夠好的男子。

因為沒有再遇見對待我夠好的男生

在她情感與個人歷史的娓娓描述之中,我們跳出一段段故事,自社會文化中「大齡」、「剩女」、「敗犬」對30歲後未婚女性的各式嘲諷開始,接續著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貧乏的愛情(反正年紀到了所以就結婚),看著父母的婚姻生活,小莫甚至感覺當中沒有愛,只是某種功能性的展現,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等,她發現其實這個社會好像比她更著急她結不結婚!

而她只是被逼急了!

當然她是需要、也渴望情感的,不過她清楚知道自己願意等待,至於等什麼?

她說不知道,於是我喚起她說的話,「總是沒有遇見像年輕時那樣,對待我夠好的男生…」

「妳覺得,怎樣叫做夠好?」於是我們又回到一段段故事裡,在那些情感歷程來回澄清與覺察,

那時候,讓她感覺夠好的男生,原來就是,可以讓她,感覺她自己很好

於是每每總是在我諮商室中的殊途同歸,該回到小莫「自己」身上了。

不需靠別人,來讓自己感覺「夠好」

關於失戀,必然的連結是愛情,而研究愛情關係之向度十分豐富,包含性別及性別角色[1]、性經驗[2]、人際依附風格[3]、關係滿意度[4]、分手及分手調適[5]等元素,除了研究的變項多元外,研究內容包含了愛情觀、愛情關係、愛情關係適應…研究者以這些多元元素求取其與愛情關係之相關性或在感情中表現出行為之差異性。

但我眼前這個女孩的「失戀」,談到最後跟他人的關係不大,而且目前尚無「活生生」的對象讓她分析戀愛互動,在小莫那些年的回顧當中,其實更符合簡里娟2007年根據客體關係的各學者對投射性認同的觀點【註1】,在這裡「投射性認同」並非僅限於病理性的防衛機制【註2】,在親密關係中其實也有正向功能,而這個正向功能正是小莫從過去的對象身上所經驗到自己「夠好的」(good enough) 感受【註3】。

「我是一個會犯錯、但是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被愛的人」,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為什麼要在人海中尋尋覓覓才能找到,又或者擔心找不到?

原因很簡單

自己無法認定自己夠好,或者那個「夠好的人」在心裡有時有、有時沒有。

但,為什麼沒有?

於是諮商室中來到小莫是怎麼長大的,我們停在這裡很久很久,因為這個簡單的道理很難,在她心裡,這個道理從來沒有長好。

適婚年齡,先嫁給自己吧!

以前小莫用青春無敵、用在社團裡的呼風喚雨撐起那個「夠好」,直到職場上總有個甚麼都挑得出待改進的上司,而在臉上、身上、心理、在蛋糕的蠟燭上,青春不斷溜走,不夠好在這16年裡逐漸累積到夜不成眠,不管身邊出現了誰都沒有如偶像劇般改變。

當然她也意識到如果這樣走入婚姻,婚姻不會解決她的問題,可能是更多問題的開端,因為會有她的問題、她家的問題、他的問題、他家的問題,綜合而成他們的問題…

主流價值給的恐嚇與夢幻(當剩女很恐怖,但剩女遇到偶像劇情節,便能美好的得救了?)、原生家庭給的包袱(看見真實的婚姻樣貌),讓人無法前進,也不願踏進婚姻的殘酷。

但,最殘酷的其實是那些看不見、遺留在心裡的傷痕,究竟我夠不夠好、值不值得被愛?

收拾著不只這16個夏天的挫折、帶著那些年的榮耀,小莫在生活中、工作中、自己心中,

試著找出讓自己豐富開心的題材,往前邁進「女人的另一種戀愛」,而這次的對象,是自己。

(附記: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文本來自於與治療個案之晤談,已徵詢個案同意匿名改編刊登,且內容無可供辨識之個人資訊)

備註

註1:投射性認同最早由客體關係學者Klein在1946年【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所提出,後續學者對其衍生性解釋雖有歧見,但其共同性與這種心理狀態所產生的功能,大致上是在說明,當自我將部分不被允許的需求或衝動潛意識投射至另一人身上時,目的在於避免面對壞的部分自我。
註2:防衛機制,開山祖師爺Freud提出,簡而言之,是讓人自己避免心裡痛苦,所作潛意識的心理調整,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註3:客體關係學者Winnicott提出,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原用於一個母親可提供支持性、促進發展的環境,讓幼兒自然依照需求發展;在此借用此理論,論述於情感關係中的人我對照關係。

參考文獻
[1]王慶福、王郁茗,2003
[2]余沛玲、林燕卿,2005
[3]、[4]王慶福2000
[5]陳月靜,2001;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10

#戀愛 #愛情 #結婚 #婚姻 #自己 #適婚年齡 #結婚壓力大 #逼婚
作者介紹

譚慧蘭 諮商心理師

商品數量:3

文章數量:11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的所長,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學系博士生,享受在台上侃侃而談的專業論述與分享,但還是最愛坐在諮商室,聆聽一個個生命故事,與當事人在生命困境中找到可以破繭而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