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心到放下:對一個人死心,不等於已放下

文章日期:2021-08-10觀看人數:22199人

死心和放下最大不同點在於,我們對一個人死心, 幾乎是否定他的一切,但我們對一件事情放下,仍然是接受這個人。

「我已經對他死心了。」你一邊摺衣服一邊說。

「乖女兒,很多事情要漸漸學會放下。」母親一邊說,一邊幫你把烘好的衣服拿來,窗外寒冷的空氣像是嘲笑著你的傻氣,夾著絲絲細雨扎入你的心。

「已經有一根針在這裡了,就算拔出來,也還有一個洞。」

母親要你放下,看開,但是他卻沒有教你怎麼將心境從「死心」轉到「放下」。

窗外的雨持續地下,剛烘好的他的毛衣像是永遠不會乾似地還滲出一股濕氣。

結果與預期不符

前幾天討論George Kelly的構念論時,主要是在談「事件結果」和「信念或預期」不符的時候,會產生的負面心理感受。當我們預期一件事情會往A發生的時候,很不幸地它往B發生,我們會感受到焦慮或失望的情緒,為什麼呢?

因為一個人類的基本需求是想要「正確認識這個世界」,事件結果與預期不符,表示我們先前錯誤認識這個世界(Willy & Sons, 1999; Pervin, Cervone, and John, 2005)。

「我原先以為他最愛的是我,因為他也這樣跟我說。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最愛的人,其實是他自己。」

「原來我之前以為的是錯的啊!」,所以我們會覺得不舒服。

如果談到這就結束,總覺得還少些什麼。畢竟對方跟自己是不同的人。我們彼此都有一些意見與價值觀,各自陪我們生活了幾十年。因為一些吸引力結合,相識相知相惜不過幾年,勢必有些相異的點,比方說他很care晚上講電話時妳是否能專心不一邊聊LINE,你比較在乎她跟異性出門是否有跟你報備,每次都溝通未果,兩人都依然故我,那不是等分手?你是要死心隨她去,默默接受電話那頭的他心不在焉地應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容忍對方不報備,還是要放下看開點?

「很多問題不是靠溝通就能解決的。」他悻悻地說。

許多次你與對方的爭執,最後都落到不了了之。你相信彼此的差異可以透過溝通、相互接納來模合,難道錯了嗎?

答案是,錯一半。

有些時候,除了溝通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些別的東西。一般而言,根據衝突管理模式,溝通方式可以分成「整合或妥協」、「謙讓」、「支配」、「逃避」(Cheng & Lu ,2004),後三者,都是至少有一人的需求受到威脅或期待被違反,此時怎麼辦?

長久相處的夫妻,不可能事事都滿意,許多時候,他們需要發展出一些「適應法則」才能維持婚姻。比方說,老夫老妻都能容忍彼此一些輕微的謊言,而這些謊或接受這些謊對彼此的關係反而是有幫助的 (Guthrie ,例如:老婆,沒有胖,是妳想多了。) 一開始你還為了對方做出不合你意的事情生氣或感到不舒服,但久了之後就包容他了,然而這裡的「包容」是怎麼樣的歷程呢?

為什麼有些事情你可以包容,有些事情無法?為什麼有時你選擇放下,有時卻只能死心?

最簡單的回答,似乎是當你感覺不到他還愛你,你便死心了;反之若這次事件只是他的一個壞習慣,你還是從其他方面感受到它愛你,那麼你選擇放下。

如何放下一個人?死心到放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死心和放下有什麼不同?怎麼從死心走到放下?這是一個簡略的整理表,調整自己的TABCE,將有機會從「死心」走到「放下」。

# 死心 放下
(T)對象 大多數的時候是對人 大多數的時候是對事
(A)情緒 漠然,消極,負面,失望 接受,偏向正面
(B)行為 不理對方,但其實牽掛
無法釋懷
逃避
仍以自己的需求為主
仍將焦點放在此事上
在乎事情的表象
陷入我執
並不全盤否定對方
將支配權交給不可控因素
面對但是順應自然
考量並接受對方的需求
拉遠視野,看到更多部分
體諒事件背後的成因
超越的開始
(C)認知 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結果 相信一切還有改變的空間,只是時間還沒到
(E)人境關係 境轉人 人轉境

Ref: 夏欣(2007)。「放下是超越的開始」。

死心和放下最大不同點在於,我們對一個人死心, 幾乎是否定他的一切,但我們對一件事情放下,仍然是接受這個人。

對方一次又一次做了令你難以想像,讓你相當傷心難過的事, 你當然可以選擇溝通(第一道防線)或離開關係(最後一道防線), 但其中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如果可以選擇,又要怎樣讓自己「放下」而不「死心」?

根據文首的討論,「了解對方行為的成因」只是減少負面情緒的第一步, 如果事件本身就是「滲透度低」(難以改變的構念)怎麼辦?

比方說幼時的負面成長經驗使你深信,男人晚回家一定有鬼, 雖然事後你知道他是真的因為剛結婚,拚事業,天天加班, 也曾經半夜送宵夜過去突襲看到他真的在埋頭苦幹, 但每次睡覺時他不在妳身邊,你還是很沒安全感。

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看到對方還有其他優點(Murray,1999, 2009, Showers, 2004, <林以正,2009>), 想想對方的好,想想他在你生病的時候陪在你身邊, 從公司趕回來好像怕妳會碎掉一樣握住妳的手, 他在寒冷的冬天裡一邊發抖流鼻涕一邊出去幫你買妳最愛吃的加熱滷味, 想想某年情人節他傻傻地跟你告白的靦腆模樣……, 有些緣分是一生難得,這些溫暖的感覺便能讓你有能量繼續走下去, 不會因一時絕望感侵襲而分離。

幾乎所有的書都講到這裡,不過知易行難。 挖馬災訝(台語:我也知道)要往好處想,但我都想不到他有什麼好怎麼辦?

真實與相信

會絕望死心不是沒有原因的,真的是因為在我的腦袋中,真的想不起來他有哪裡好。 我不是自願全盤否定他的,是我仔細想一想之後發現他好像都是缺點。 這裡必須區分上述這些想法是「真實」(truth)還是「相信」(believe) 。 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Garg<2009>曾提出這樣的區別: 「真實」是指,這件事情確實存在,我可以理性地知道它存在的原因。 比方說我是公司的員工,這是truth。 「相信」是指,這件事情不一定存在,但我不曉得為什麼,就相信了。 比方說我相信他是我兒子(Garg這樣說的時候,我好久才意會過來這是個笑話)。

然而,幾乎所有的感情都是因為「相信一些什麼」而開始, 因為「不再相信那些什麼」而結束。

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 其他人對他的觀點也都是偏向負面,不是你一個人的幻覺,那麼就是時候離開關係了。 畢竟眷戀錯誤並不會帶來更大的幸福。

如果這件事情只是你的「相信」,你當然知道他可能有些地方好, 但是每次發生負向事件時你總是想不到他哪裡好, 他不接電話,他消失一陣子,或者他晚點回家, 你都擔心他是不是不愛你了,你無法「提取」到他的好, 亟需擁抱他卻不在身邊,每次他做出你預期之外的事情, 你就覺得沒有安全感,好冷好孤單。

這好像是一種病,一種提取正向事件困難的病。

一項研究希望藉由讓焦慮依戀者想一些對方很體貼,很感心(kám-sim,台語:令人感動)的行為, 希望能藉由「感恩的正面力量」讓焦慮依戀者走出負面思考的迴圈,提升生活滿意度。 你猜結果怎樣? 或許你猜對了,出乎研究者意料地他們越想越糟。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提取失敗,一旦負向事件發生,整個腦子都被那件事情占據, 想不到對方的好,然後覺得自己怎麼連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也想不到。「 原來我生活中都沒有值得感恩的事情阿,我真悲慘。」 於是不但沒有幫助到這些人,反而使他們受害。

一項有名的社會認知研究也顯示, 要求你寫20項伴侶的優點, 要求另一人寫5項他伴侶的優點, 你會有一種「我好像也沒有那麼愛他」的錯覺, 因為你會覺得,他如果真得這麼好,為什麼我連20個優點也想不到; 而另一人可能寫超過5個,並且覺得「原來他真棒,我答案卷都寫到不夠用」 ——儘管你們兩人寫得優點數可能差不多。 可見,提取失敗真是害人不淺(請勿拿這招來對付你的情敵,相當不道德…)

結論

一言以敝之,如果你是安全依戀者,那麼在事不如意時想想對方的好, 轉換觀點,就比較能「放下」,而非「死心」; 如果妳不幸是那個提取不到,或是焦慮依戀者,

#放下 #死心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