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見了我嗎?關於自殺者的迷思與陪伴
你曾經聽過他人提到想要自殺嗎?
抑或是你也曾這樣想過?
想到自殺,你會想到什麼?
你是否曾經想要陪伴想自殺者,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其實有非常多的人曾經想過要自殺,撇除慢性病,自殺也一直是我國死亡因素的前三名,尤其在青少年間更是達到了第二名,這背後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透過向社區民眾進行自殺防治衛生教育宣導得到的回饋,以及實務工作所收集到的資料,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關於自殺的常見迷思
關於自殺的迷思有哪些呢?以下舉出幾項常見的迷思
- 與人談論自殺會使得原本不想自殺的人有自殺念頭
- 根據研究,預防自殺最有效的方式,是告訴對方不要想太多、要放下
- 人想自殺的原因是單一且簡單的
- 大多數的自殺都是沒有預警就突然發生的
以上的敘述答案都是否定的,然而會被稱作迷思,就是普遍被大眾認為正確的想法,而這背後又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影響我們的想法呢?
避無可避的死亡
在我們的文化裡,死亡就像是佛地魔一般地不可說,我們總是避免提及、談論它,彷彿一說出口厄運就會降臨。
也因此我們的飯店、旅館沒有四樓,我們的餐廳訂位是3+1位,我們的車牌編號也沒有4。
這其實不難理解,畢竟死亡代表了關係無法回頭地斷裂,代表了一切歸於虛無,也代表即將面臨未知,這些總能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當有人自主選擇死亡,無疑是將這些恐懼活生生地搬到周遭人面前,如此一來,防衛機制(也就是為了避免危險和有害事物引發自身焦慮,而產生的心理機制)就啟動了,逃避、否認、憤怒等一一浮現…
- 「你就是沒事做整天胡思亂想才會這樣,不要想太多,要放下。」
- 「哪有那麼嚴重?還好吧,這又沒什麼~」
- 「我們人就是要正向思考、向前看,沒有什麼難關是過不去的!」
- 「阿我們不要聊這些,聊點別的吧。」
但人從誕生開始就是一路邁向死亡的,這些被忽視的情緒總有一天得要面對,與其選在一切難以挽回的時候面對,不如試著正視這些情緒感受,一點一點的消化處理。
人們窮極一生都在追尋活著的意義,每個人為了不同的理由、目標而活;死亡也是一樣的,每個想死的人總有不同地原因和渴求,結束痛苦也好、索求平靜也罷,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且獨特。
試著去「理解」自殺並不等同於「肯定」自殺,反而能藉由這個過程,了解自殺者內心的渴求,找尋替代的方案。
然而在旁人忽略、逃避、否認之下,對於想自殺的人理解往往有限,那背後的渴望,直到最後都沒人能夠看到。
正視、同理及尊重想自殺者內心的想法感受,就有希望能陪伴他找到活下去的渴望
該如何陪伴想自殺者?
根據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的調查,大多數的人都願意關心想自殺者,但陪伴卻不僅僅只是在身邊即可,更多需要的是同理以及尊重,有句俗話是「把自己放在某人的鞋子裡(put oneself in someone's shoes),意思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感受。
要完全感同身受是不容易的,但理解對方是可以做到的,當我們穿上對方的鞋子,才有可能並肩而行;看向同一個方向,也才真正「陪伴」對方。
雖然自殺的原因多元且複雜,但想自殺的人往往有類似的感受和想法,根據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的資料,想自殺的人往往感到悲傷、難過、孤獨無助、無希望感、無價值感;也總是認為自己是輸家、再也無法忍受這一切、認為自己是個負擔、別人沒有自己會更好。
身為陪伴者,你可以試著從這些感受下手:
1.嘗試理解對方
試著讓對方說完想說的,避免打斷和過多的「為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詢問,傾聽並且接納對方,讓對方知道他不是自己一個人,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懂他,對於一個孤獨無助、無希望感的人來說,這會是很大的不同。如果可以,適時的簡單回應,也能讓對方知道你是懂他的,例如:「這一切真的很不容易。」、「經歷了這些,難怪你會有這樣的感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這沒有對錯。」
2.避免評價對方
若論破解迷思的第一步,「停止評價」絕對是不二之選。為了生存,人的大腦會習慣地把許多事物歸類、簡化、儲存記憶,以便再次遇到類似事件時可以快速應對,因此我們會直覺的對自殺者有許多標籤。然而人是複雜的,當我們用「應該要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是太閒/想太多了」回應自殺者時,除了把自殺原因簡化之外,當中也帶有評價、指責的意味。
痛苦是無法被比較的,每個人感到痛苦的事物不一樣,感受到的強度也不相同,陪伴的過程中,避免評價對方的處境和反應。有人說過炭要經由高壓才能變成鑽石,但別忘記了麵團也要靜置一陣子,才能烤出鬆軟好吃的麵包,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適合你的方式卻可能會壓垮另一個人。
3.試著談論自殺
死亡是最終的結果,然而自殺的目的卻不盡相同,可以試著問問想自殺者「自殺的好處或收穫會是什麼?」、「是什麼讓你想要自殺?」,當我們理解之後,就可以回應「所以比起死亡,你更想要的其實是OOO」,OOO有很多的可能,或許是避免痛苦、或許是希望別人過得更好不用被拖累…無論是哪一種目的,當我們理解對方的需求後,這個需求都有機會用其他的方式達成,而不一定只能透過自殺。
4.尋求專業的介入
不要讓自己單打獨鬥,許多時候想自殺的人都未必知道自己怎麼了,只感受到強烈的痛苦和矛盾,若想要靠著一己之力協助對方,反而容易讓自身陷入很深的無力和沮喪,這樣的陪伴也無法長久。
如果對方還是學生,輔導室、諮商中心的資源都是可以免費使用的;如果是社會人士,衛生福利部的1925安心專線,也提供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能夠即時支持需要的人士。此外,無論是身心科藥物、心理諮商等,都能夠幫上忙,總之要讓自己適時喘口氣,也讓多一些人加入,一起幫一把。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在尋找資料過程中突然想起的這首歌,覺得非常符合「陪伴」這個主題,也彷彿站在想自殺者的角度,希望被看見、聽見,同時也害怕他人的負向反應和不理解,這種期待被世界接納卻又忐忑的心情,想必也是許多人曾有過的經驗吧!
也許我們不一定能全懂,但我們試著聽、試著看,你我那不同卻又獨特的模樣吧。
你聽見了我嗎 你聽見了我吧
你懂不懂 你懂不懂
你聽見了我吧 你聽見了我嗎
記著我笨拙的說話
你看見了我嗎 你看見了我吧
你怕不怕 你怕不怕
你看見了我吧 你看見了我嗎
記著我笨拙的說話
我的模樣有你的孤單
我的眼光有你的方向
順其自然以後 再也不會遺憾
我的模樣有你的張望
我的思量是你的床
我一直明白要和你走一段
——張懸《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