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渣男仍心痛?從《哈佛沒教的幸福課》學六件事走出爛人的影子

文章日期:2021-10-04觀看人數:3365人

放生渣男仍心痛?從《哈佛沒教的幸福課》學六件事,走出爛人的影子

在你的記憶裡面,有一個明知道他很爛卻無法放下的人嗎?

昨天去看《哈佛沒教的幸福課》,劇情描述一個天才少女跳級生Carrie,雖然是哈佛畢業,但是戀愛人際上卻遇到各種困難的過程——原本以為又是以曼哈頓紐約為場景的免洗愛情電影,感覺全世界的戀愛片都是在這裡拍的,還抱著「好吧不然就來看看吧」的心情,沒想到進去電影院之後的第一幕就讓我非常驚訝(內容農場語氣)。

好啦我知道你很想知道第一幕是什麼,不過我想先說說看為什麼我會在意第一幕(你如果害怕被暴雷的,還有一點點喘息的機會)。我忘記之前是看到哪一個影評人說,看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第一幕出現的是什麼(要注意第一幕、要注意第一幕、要注意第一幕,因為很重要所以講3次),因為這代表導演希望你進入這個影片的視角和觀點是什麼,某種程度上,他也可能是整部電影的一個核心議題——雖然是這樣說,不過我是遲到大王,常常趕不上第一幕,這部電影倒是少數一個我可以坐在前面看到其他廣告結束開始正片的——全都要感謝我記錯時間。

以下段落含有劇透,請斟酌觀賞

很特別,卻被特別受苦

好了,喇賽了這麼久,要說第一幕是什麼了(以下有雷):

女主角Carrie一開始拿著一大包東西過馬路,在東西的體積幾乎跟她半個身體差不多大,而且還用圍巾包著實在是非常奇特。我的感覺是,某種程度上Carrie是一個「聰明得很辛苦」的小孩,她的心理年齡大上其他的同學四歲以上,所以其他同學都覺得她是怪胎,她肩膀上扛的那坨「用圍巾包著的生火雞」,不只呈現出她是個怪咖,也象徵著這個天才的身分,讓她感到相當「沉重」(對於「天才的悲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本《再見凱薩琳》)。

所以我說那個火雞……是拿來幹嘛的呢?

她拿來診所送給她的心理師Dr. Petrov。

「用圍巾包著的生火雞」暗示了主角是怪胎、天才,以及隱喻著沈重的負擔
「用圍巾包著的生火雞」暗示了主角是怪胎、天才,以及隱喻著沈重的負擔

這個心理師是Carrie的爸爸Mr. Pilby派來治療Carrie人際問題的,因為爸爸原先預計感恩節要回紐約陪她一起過,卻臨時有事不能夠回來了。眼看這個她準備很久的火雞,也沒有用了,於是就留給Dr. Petrov。雖然Carrie嘴巴碎念著永遠不會原諒爸爸、不要聽他解釋,卻還是接了父親的電話,想跟父親說上幾句話。

她想要靠近父親,但父親總是在她最需要的時候,都沒有辦法陪伴她。

由此觀來,父親對Carrie的關心總是不對位。她讓她去上哈佛大學,跳級去認識和她心理年齡相當的同學們(但這並不是Carrie想要的),替她找一個工作,希望她能夠離開家裡面不要再當宅女(但這也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的很簡單,就是父親來紐約陪她,可是這麼簡單的要求,父親卻做不到。

當一個人非常特別,卻一直無法獲得自己所要的愛的時候,其實就是依附需求沒有被滿足,她可能會選擇兩條路(岡田尊司,2016):

  1. 從伴侶或情人的身上試圖填補這個需求。
  2. 把自己包起來、躲起來,抗拒人際關係。

Carrie的狀況是,先是第一種,再來是第二種。她在大學的時期認識了英國文學的教授Professor Harrison,墜入愛河,卻被狠狠傷透(等等會說教授是如何傷害她的),自此之後,她每想到跟性愛有關的畫面,就會想到這段過去糟蹋她的傷痛。於是後來,那就選擇了疏離的生活,連金魚也只想養一隻(影片裡面Carrie和金魚的對話超級有趣的,這個部分我超級推薦給高敏感族)(Sand、Svanholmer,2017)。

主角逃離傷痛、選擇疏離的生活,連金魚也只想養一隻
主角逃離傷痛、選擇疏離的生活,連金魚也只想養一隻

爛人,就是懂得操弄你「痛點」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當中很少得到關愛,那麼當有人看到你的特別的時候(不論她是「真的」看到還是甜言蜜語),你就會覺得:「原來我是值得被愛的」。換句話說,她的「看見」和讚美,就是一種毒藥,剛好踩在你生命當中的痛點上面,而讓你身陷其中不可自拔(失戀花園團隊,2017)。

就像片中的Professor Harrison, 一方面用她教授的權威的角色,另外一方面用一些花言巧語來打動Carrie,Carrie甚至把媽媽在12歲送她的遺物,一本小說的初版,借這個這個教授閱讀,她以為教授會懂得欣賞,就像教授懂得欣賞她一樣——沒想到從頭到尾這個爛人只是為了想要跟她上床,真心換絕「禽」。

從那次之後, Carrie的腦袋裡面常常會出現和教授交往那時候的畫面,它有點像是「侵入性思考」(intrusive thought)(Horowitz,1993;Lepore、Greenberg,2002),就像壞掉的舊電影,反覆的插入Carrie現實生活當中。因為不想再被傷害了,所以Carrie在人際上面退縮了許多,常常宅在家裡面——但其實,她還是渴望被愛的。

心理師的六個快樂清單

這部片還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地方是調侃了心理治療,包括某些在腦袋裡面自己腦補童年創傷、利用激將法、時不時就愛問你「你的感覺是什麼」,一邊看的時候在戲院裡面噗哧地笑了出來(超尷尬的,因為我左右都沒有人笑)。不過,我倒是覺得蠻喜歡片中的這位心理師,因為他相當真誠,甚至願意在Carrie面前承認一部分自己的弱點,而這個承認,反而拉近了他和Carrie的距離。

諮商心理師的真誠,拉近與當事人的距離
諮商心理師的真誠,拉近與當事人的距離

如果真的要走出爛人教授留下的創傷,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呢?敝熊我記憶力不太好,不過勉強記得裡面的六個項目,是心理師口中所謂的「快樂清單」:

  1. 養一隻喜歡的寵物
  2. 讀一本最喜歡的書
  3. 交一個朋友
  4. 找個人和你一起跨年
  5. 嘗試進入一段感情
  6. 做一件你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清單,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這個清單它大體上脫離不了兩件事情:

  • A.經驗人生(2,6)
  • B.建立依附關係(1,3,4,5)

說穿了不過就是活在當下(here and now),以及社會支持(Social suppoet)(Reis,2007;Weiss,1973)的組合。許多的研究都顯示,當你更能夠經驗、「全心投入」(Brown,2013)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和其他的人事物有情感的連結(包含和寵物,不過最好是哺乳類)(Garrity、Stallones、Marx與Johnson,1989;Stallones、Marx、Garrity與Johnson,1990),你更能夠感覺到幸福——不過,事情當然並沒有憨人想得這麼簡單。

Carrie開始實行這些清單之後,一度想要放棄,因為她養了金魚,但是金魚死了,她嘗試要和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沒想到卻吸引到了有婦之夫⋯⋯她想要和那個爛人教授拿回她「最喜歡的那本書」,但卻失敗了,直到最後她父親做了一件對她來講意義非凡的事情,讓治療有一個很大的扭轉(還沒看過的先賣個關子,有興趣的可以到戲院裡面看,以免破壞了大家的興致)

回過頭來她想要靠近父親,但父親總在她最需要的時候沒能陪著她
回過頭來她想要靠近父親,但父親總在她最需要的時候沒能陪著她

快樂就是願意承擔可能的傷痛

前幾天我在講座的時候,我問來參加的大家,對他們來講什麼是「安全感」。大家給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是「不怕孤獨」、有人說是「不怕被批評」,我覺得都很好,不過我自己最喜歡的答案是「不怕受傷害」

我覺得這是很難的過程,甚至可能花一輩子來修煉,不過這也意味著,當你開始想要去追求幸福、去建立深刻的人際關係的時候,就必須承擔可能會受到的傷害,就像在實行這個快樂清單的時候, Carrie體會到了金魚凱薩琳(沒錯這是Carrie幫牠取的名字)陪她走過的許多快樂時光,但也承擔了凱薩琳有一天會離開她的痛苦。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便是心理治療也是一樣。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你曾經被爛人欺騙,心裡面常常出現她的影子,要怎麼改變自己現在的處境?我個人的想法是,心理治療的招數也只有三種:

  1. 改變認知:透過整理過去的事件、體驗當時的情緒,重新調整你思考這件事情的方式、改變你的價值觀(Fanget,2017)。例如,從這件事情當中,找到他離開、或者是摧殘你的意義。
  2. 改變行為:別再想了,想再多都是沒有用的,不如去做一些具體的行為,透過增加生活當中新的一些回饋,來調整你對過往傷痛的看法。這部影片就是採用這個方法(Cuddy,2016)。
  3. 改變結構:有些時候上面兩個方法並沒有辦法促使當事人改變,並不是因為當事人不想改變,而是他所在的環境或結構(利翠珊,2012;陳筱萍,2011),讓他跨出一步都是如此的困難(你可以想想受家暴的人、缺乏資源的無家者、嫁到台灣無法回家的東南亞籍配偶)。在這部片裡面,就是那個遠在倫敦卻不願意來紐約一趟的父親,治療師在最後改變了這個結構,而父親也終於願意用女兒想要的方式,去愛她。

走向幸福是一個漫長的旅程,離開爛人、放下他在心裡的位置,這段路也不會太短,在當中你可能經歷很多的困惑、不解、痛苦,可是當你開始覺得「不舒服」,也代表你開始走出和以往不同的旅途。

 

延伸閱讀

  • Brown, B.(2013)。不完美的禮物(田育慈譯)。台北:心靈工坊。
  • Cuddy, A.(2016)。姿勢決定你是誰: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何玉美譯)。台灣:三采。
  • Fanget, F.(2017)。從自我苛求中解放出來(JE ME LIBERE)。台灣:采實文化。
  • Garrity, T. F.、Stallones, L. F.、Marx, M. B.、Johnson, T. P. (1989)。 Pet ownership and attachment as supportive factors in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Anthrozoös, 3(1),頁 35-44。
  • Horowitz, M. J.(1993)。 Stress-response syndromes。載於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s。(頁 49-60): Springer。
  • Lepore, S. J.、Greenberg, M. A. (2002)。 Mending broken hearts: Effects of expressive writing on mood, cognitive processing, social adjustment and health following a relationship breakup。Psychology and Health, 17(5),頁 547-560。
  • Reis, H. T. (2007)。 Steps toward the ripening of relationship science。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1),頁 1-23。
  • Sand, I.、Svanholmer, E.(2017)。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How to Create a Happy Life(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台灣:三采文化。
  • Stallones, L.、Marx, M. B.、Garrity, T. F.、Johnson, T. P. (1990)。 Pet ownership and attachment in relation to the health of US adults, 21 to 64 years of age。Anthrozoös, 4(2),頁 100-112。
  • Weiss, R. S.(1973)。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Cambridge, MA, US:The MIT Press。
  • 失戀花園團隊(2017)。 三角關係完全手冊(電子書)。取自 失戀花園 website: http://ppt.cc/02sQv
  • 利翠珊 (2012)。 華人社會關係網中的自我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7),頁 225-230。
  • 岡田尊司(2016)。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愛着障害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台灣:聯合文學。
  • 陳筱萍(2011)。婚姻暴力夫妻對婚姻衝突知覺與衝突因應之對偶分析。高雄師範大學。
#安全感 #快樂 #心理諮商 #依附關係 #此時此地
作者介紹

海苔熊(程威銓) 心理學作家

商品數量:6

文章數量:104


失落戀花園企業培訓講師、英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候選人,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著有《在怦然之後》、《暖傷心》、《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等書。